香港青年协会(青协)高级顾问王䓪鸣博士认为,无论生活在哪个年代,人们总需要适应环境,并寻求新的技能和处事方式。王博士曾于包括青协等多个公共服务机构、企业和咨询组织担任不同要职,贡献社会。

「我们需要以新的态度迎接新科技年代的来临。」

科技、人口发展新趋势和不断演变的社会风气等因素,正迅速改变传统的职场及工作。种种迹象显示,这些改变将会持续。

若雇主、教育工作者和相关人士有先见之明,准备充足,我们亦毋需杞人忧天。

王䓪鸣说:「当前劳工市场的变化非常明显,但我仍抱乐观态度。人类总能适应新的发展趋势,但要达此目的,教育不可或缺。我们必须了解市场所需的毕业生和技能」。王博士曾于不同公共服务机构出任公职,往绩卓著,在教育方面,她是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亦曾任教育统筹委员会主席。

她指出,科技进步的影响明显,当中数码化的发展令信息更流通,有助提升营商效率。

显而易见的风险

然而,年轻人及一般上班族的生活很容易被科技「支配」,令新一代需承受真正的风险。因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导师必须设法取得平衡,教授他们如何有效地使用和「掌控」高科技工具和系统,使他们能够应付新挑战,并掌握应有知识来施展所长。

与此同时,我们需要为新一代继续培养五项重要的非技术技能。这些技能的精髓是不变的,掌握它们可令年轻一代更易适应环境,受尊重,并可继续朝正确的方向发展。

「这五种技能正是市场所需,具备这些技能,意味你可在不同岗位上都可发挥所长,并在职场上灵活发展。每位雇主都在物色具备这些能力的年轻人。我认为这局面是不会改变的。」

首先,你需要累积基础知识,既要精于一门学科,又要博闻,且要积极学习新知识。这是担任所有岗位的基本要求。

此外,人际关系和沟通技巧也非常重要。许多人以为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人脉广阔,或经常使用即时消息工具便代表擅长交际。然而,王䓪鸣对此不以为然,强调全方位改善社交技巧是必要的。

「现今,香港人的沟通技巧非常薄弱,很多学生无法清晰地书写英文,或以英文表达己见。许多雇主表示,甚至有不少[求职者]不懂撰写求职信,更遑论能写出文法准确的句子。」

加强沟通技巧

要解决这问题,我们可让学生及早适应职场。她建议大学除了可设立语言中心外,还应为大一学生安排必修课程,以提高他们的书面和口语沟通技巧。

「年轻人可能有很多想法,但他们缺乏自信,怯于表达。我发现不少人在说话时不愿与人作眼神交流,这也反映他们欠缺基本和良好的社交礼仪。我认为年轻人太担心犯错。」

「我非常关注沟通水平不断下降这现象,并认为学校及大学机构应有所作为,大胆争取『社会平衡』,避免只让科技主导。我们还应在新科技年代发展新作风。大学及学校应关注学生发展,让毕业生同时具备所需的知识和相应技能,以便他们能够顺利就业。」

最后,王䓪鸣还将创新、创造能力及解难能力视为所需的五种技能。她认为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动学习,让他们多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而非只坚持传统的单向授课方式,因为老师并不一定较学生博闻。

「现今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经实验及探索后,你会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也不是每件事都有是非之分。我们必须鼓励年轻人在思考时跳出固有框架,而不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拟出更亮丽的履历。」

她补充,新科技发展或意味着未来的工作类型与现时不同,但具备这五种技能的人总能顺利适应就业环境。

王䓪鸣还认为,大学和学校可以在帮助学生规划人生时作更多准备,使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之余,还可以知道市场需求。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切实评估不同的就业前景和期望。

「一直以来,我们都致力争取教育普及,但到了求职时,错配的问题往往会出现,因此,我们应推出再培训计划,将职业技能的标准提升至大学水平,并利用大数据来了解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这一切正在进行中,但速度和效率还应进一步提升。」

王䓪鸣博士

  • 香港青年协会高级顾问
  • 全国政协委员
  •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顾问委员会成员
  • 前行政及立法局议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