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昊
香港科技大商學院會計學系副教授
金融科技公司埋怨披露是一種負擔,但對投資者而言,只要能夠理解懂披露的內容,便會發現箇中的價值。
會計基本上就是處理資訊。公司的披露訊息除了財務報表的數據外,還有大量零散的文字資料。以上市公司為例,它們就必須在年報中披露經審核的財務報表及文字資料。近年,某些金融科技公司抱怨有關披露規定已不合時宜,根本無法達到為投資者提供有用資料的目的,而且對初創企業造成沉重負擔。舉例說,區塊鏈其中一項備受吹捧的優點就是具有去中心化的特質,但亦因此而難以規管。確實,初創企業通常不會有財務報表,有些事實上更只是一個概念而已。要求這類公司披露某些資料(例如文字資料)是否真正有用呢?投資者又是否重視這些資料嗎?
過去兩年,許多區塊鏈項目都在起始階段,以一種名為「首次代幣發行(Initial Coin Offering - ICO)」的方法集資,截至2018年7月止,這些項目合共募集了超過200億美元。ICO的項目創辦人會在區塊鏈平台上發行代幣給投資者,以換取資金。雖然外界常把ICO與初次公開招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 - IPO,即投資者收取代表發行公司擁有權的股票)相提並論,但其實兩者在多方面具有本質上的差異,其中兩項最明顯的差異就是公司的特質,以及投資者以資金換取何物。IPO的發行機構通常是有良好往績的成熟企業,而ICO的發行機構則只處於起步階段,有些甚至還未推出任何產品。
資料披露在ICO市場有用嗎?
此外,IPO投資者獲得的是公司股票,但ICO的代幣並不代表擁有權,而是可在區塊鏈平台上使用的代幣,亦即是代幣持有人日後有權使用相關項目的服務。因此,ICO發行機構常稱項目不受證券法例規管,而且有別於IPO須提供經審核財務報表的規定,ICO發行機構不必提供任何有關項目的可驗證資料。市場如此缺乏規管,試問文字披露的質和量又怎會不出現良莠不齊的情況?此外,還有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究竟資訊在ICO市場上還有用嗎?
最近,來自美國哥倫比亞大學、英國倫敦商學院及美國猶他大學的四位會計學教授組成了研究團隊,探討文字資料在ICO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Bourveau、De George、Ellahie及Macciocchi,2018年)。在大部分的ICO項目中,創辦團隊均向代幣買家提供兩大披露資料:白皮書及項目源碼(source code)。白皮書是未經審核的營銷文件,內容可包括代幣的業務議案、市場機會及解決方案、技術、概念驗證個案研究、預期進度表、團隊成員身份及背景等資料,亦可能提及ICO項目的程序細節、代幣歸屬限制,以及團隊計劃怎樣運用ICO募集所得的資金。有些白皮書篇幅極短,有些則非常詳盡,頁數由2頁至94頁不等,中位數為24頁。有些發行機構甚至並未披露團隊或創辦人的身份。
研究人員接著總結白皮書的文字資料,並研究這些文字資料如何影響ICO集資的成功機率及項目成果。首先,他們發現,代幣發行機構披露文字資料對投資者有所幫助。如果白皮書提供較多實用資料,亦即詳細載述項目及ICO程序的資訊,項目成功集資的機會也較大。研究團隊在調查項目募集所得的資金數量時,亦發現白皮書所載的資訊有助提高項目的集資金額。兩項證據均符合「投資者重視白皮書文字資料」這項觀點。
文字資料能預測成功機率嗎?
接著,他們再研究白皮書的文字資料能否提供線索,幫助投資者預測項目的成功機率。由於ICO通常是項目在起始階段時採取的手法,項目失敗率偏高,因此,ICO項目的投資者必須了解並評估當中的風險。研究運用ICO代幣其後的價格評估項目表現,並假設如果項目失敗,代幣價格便會大跌。一如所料,研究發現若白皮書的文字資料隱晦不明,有關代幣價格爆跌的機會也較大,而代幣的交易亦有較大機會出現流動性不足。
由於白皮書通常是投資者了解項目的唯一資料來源,這些研究結果都憑直覺推論,但亦與早前的研究結果一致,認為投資者整體重視文字資料。香港科技大學會計學系的臧蘊智教授和我開展了廣泛研究,探討投資者如何使用文字披露的資料。我們的研究著眼於三類文字披露:受規管的管理訊息披露(例如公司年報內的披露資料)、非正式渠道的管理訊息披露(如業績電話會議),以及財經分析師撰寫的投資報告。
在每一類披露資料中,我們都發現文字披露涵蓋了大量實用的公司資訊。就以《Management Science》期刊在今年較早時發表的文章為例,在業績電話會議舉行過後,財經分析師所撰寫的文章便涵蓋了廣泛主題,包括公司目前及未來的財務表現、公司近期活動、業務策略、管理成效、競爭形勢及宏觀經濟環境(HUANG、LEHAVY、ZANG及ZHENG,2018年)。投資者會認為這些資訊有用嗎?答案是:會。如果分析師對公司前景感到樂觀,投資者也有更大機會看好這家公司的價值,相反,如果投資報告持負面態度,投資者也會失去信心,公司股價便會應聲下跌。
我們亦發現,如果財經分析師公開了公司管理層並未披露的新資料,投資者亦會特別重視分析師所提供的資訊。分析師會開展私人研究及透過不同的渠道進行調查,例如到訪商店及倉庫、調查供應鏈及訪問顧客。他們不但會與公司的行政總裁及財務總監私下聯絡,亦會與業務區域及產品線的部門主管保持聯繫。分析師會從其他資訊中介、業界同行、獨立研究機構、政府機關等不同來源搜集資訊,並加以匯整結合,然後撰寫原創的分析報告,還會運用本身的專業金融知識,就關於公司估值、盈利預測及長期增長率等各方面提供新的資訊。
雖然文字資料相當實用,但投資者似乎未能完全理解當中的訊息,反應有時不如預期。譬如,在2018年上半年,許多ICO項目不但質素低,資料披露內容不足,卻仍能成功集資。因此,學習如何詮釋文字資料有助投資者作出判斷,以免誤墮投資陷阱。
參考資料
Thomas Bourveau, Emmanuel T. De George, Atif Ellahie, and Daniele Macciocchi(2018年), Initial Coin Offerings: Early Evidence on the Role of Disclosure in the Unregulated Crypto Market (https://papers.ssrn.com/sol3/papers.cfm?abstract_id=3193392)
Allen H. Huang(黃昊), Reuven Lehavy, Amy Y. Zang(臧蘊智), and Rong Zheng(鄭嶸) (2017年), Analyst Information Discovery and Interpretation Roles: A Topic Modeling Approach, Management Science (https://pubsonline.informs.org/doi/10.1287/mnsc.2017.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