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部機器背後,必然要有人以某種方式教懂它如何運作。」
港交所創新實驗室聯席主管 Lukas PETRIKAS(裴璐加)

港交所去年成立創新實驗室,促成內部人才與金融科技初創公司合作,為香港的市場營運商提供解決方案。雖然數碼科技帶來各種機遇,但實驗室聯席主管Lukas PETRIKAS(裴璐加)深信,「金融始終以人為核心」。

港交所與其他證券交易所不同,它在資本市場扮演著兩個重要角色。首先,其傳統角色是促進香港的證券買賣。Petrikas 解釋稱,金融科技的發展正在改變這些功能的運作方式。「例如,新科技可改變證券的結算方式、某種工具的定價方式,又或是新公司進入市場的方式。」

但他補充說:「港交所還扮演著另一獨特的角色,那就是聯繫中國內地與世界各地經濟關係的橋樑。」滬港通及深港通是香港、上海和深圳證券交易所的合作計劃,可讓國際及內地投資者於彼此的市場上買賣證券,有助提升香港環球金融中心的地位。

Petrikas表示:「滬港通及深港通為香港帶來了變革,也促使了內地市場對外開放,迄今為止,是中國內地最大的跨境資本賬戶流通投資渠道,它的重要性也許比媒體所報道的更大。」

至今,尚未實現的,是跨境自由流通的資訊及數據。不過,Petrikas和他的同事都認為,金融科技未來足以實現這目標,並對此感到興奮。

促進資訊傳播

Petrikas指:「不久前,滬港通及深港通的交易額突破2萬億美元,數額相當龐大。」這些交易的投資者本身大多已熟悉其中一個市場,亦即是香港投資者買賣一直關注的內地股票,例如一些擁有國際業務的大型公司股票,又或是內地投資者買賣在港上市的中國公司股票,譬如騰訊等;換言之,那都是一些投資者早已熟知的股票。

「但我們必須思考下一個2萬億交易額會來自哪裡。」Petrikas補充說:「我想會有越來越多的交易額是來自一些本來不太熟悉其他市場的人,只是隨著新科技面世,這些人可物色到更多新的投資機會,是過往可能由於語言障礙或資訊欠透明而無法獲得的投資機會。」

換言之,如果投資者可以即時獲得更多關於「另一市場」的新聞及數據,再配合當中重要訊息的分析和解釋,市場的連繫程度將會提升至另一個全新層次。

推動金融科技應用

Petrikas解釋說,創新實驗室已有效地與港交所的業務融合,他認為,未來人與機器的協作將更為緊密。

他認為,區塊鏈技術可望發揮一種實用效能,就是在交易和流程中協助產生信任,他補充說:「我認為,對資本市場產生最大影響的必然是人工智能。」

他預期,人工智能會協助人類在決策方面發揮更大作用,因為人工智能可從龐大數據中找出一些決策模式,並可以更有意義的方式運用這些模式。

Petrikas表示:「我們還有一個大型的機械人流程自動化計劃,我們會將工作流程編寫成機械人的準則。」不過,他也補充說,機械人會與人類協作,而非取代人類的工作。此舉可讓港交所的人員專注一些較著重認知的任務。

對Petrikas來說,這種互補角色表明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在每部機器背後,必然要有人以某種方式教懂它怎樣運作。」

他認為金融科技從根本上不但不會帶來威脅,還會使交易等領域變得更自主。流動技術使投資者可隨時隨地、更方便快捷地進入市場。「這樣一來,會令更多人對資本市場和證券產生興趣。我們現在可以獲取大量分析資訊,但從前,只有支付大筆金錢的人才可以獲得這些資訊。」

港交所創新實驗室與初創公司

Petrikas及其團隊在港交所創新實驗室成立之前,曾研究其他企業的創新實驗室。「我們發現,它們平均只存續兩年。」他說。

有些創新實驗室因過於脫離主要業務而以失敗告終,有些則由於受到公司的官僚作風制約而失敗。不過,最大的共通原因似乎是它們明明並非初創公司,卻把自己當成了初創公司。「除非你要竭力到處集資來應付捉襟見肘的預算,並且只以股票作為酬勞來僱用員工,否則,你絶非一間初創公司。」Petrikas說。

對於怎樣才可最有效地與初創公司互動合作,Petrikas認為,最佳的方法就是讓它們自由發展。「等到公司漸趨成熟,大家平起平坐的時候,我們便可展開富有成效的對話。」

至於初創公司應該怎樣與港交所溝通,Petrikas提醒初創公司不應誇大其辭。他希望創始人和企業家可更著意了解業務所處的經濟環境,這更切合實際情況。「我們聽過很多人說:『我們正在改造金融市場的基因』,但事實上,他們遠遠未能達到那種程度。我們可以幫助他們了解哪些方案可在資本市場上切實執行,把理論變成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