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應該積極運用科技,不應對科技生畏。」
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 Charles D’HAUSSY (夏多希)

香港政府現已成立金融科技專責團隊,並於倫敦及三藩市開設辦事處,此舉定必有助香港金融科技業為全球金融業的改革貢獻力量。今期《Biz@HKUST 》訪問了香港投資推廣署金融科技主管 Charles D’HAUSSY (夏多希),暢談該署如何吸引頂尖企業、初創企業家、投資者及其他持份者,從而使香港走在這個迅速崛興行業的最前線。

香港投資推廣署是香港政府屬下專責促進投資的機構,該署的金融科技主管Charles d’Haussy表示,香港在促進金融科技方面推行了不少措施。

他指出,現時約有550家金融科技公司在港經營,數目由2016年的140家穩步增長,其中52%的公司為海外企業,其餘的則是本地公司。「增長幅度相當大。」他說。

隨著新科技帶領世界進入新紀元,d’Haussy強調,雖然有人說科技影響就業,但金融科技、區塊鏈及人工智能將可創造大量新職位,提供多元化的機遇。

「大家應該積極運用科技,不要對科技生畏。」d’Haussy說:「金融科技業的新職位,適合不同專業和職能且具備熟練技能的人才,並非只有修讀金融的學生才可投身金融科技業。」

有說香港在推動金融科技發展方面落後於亞洲其他地區,對此,d’Haussy並不認同,他說,香港在1997年推出八達通卡,而八達通卡亦成了港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隨處可見,這足以證明,在「金融科技」一詞還未出現的時候,香港早已使用相關科技,可說是金融科技的先驅。

此外,香港政府投入了5億港元資助未來五年的金融服務發展,包括拓展金融科技及其他創新科技,足證特區政府非常重視金融科技的發展。在2016年,香港政府亦向創新及科技基金注資50億港元,惠及金融科技公司及其他初創公司。金融科技在亞洲快速成長,尤其在中國內地迅速興起,d’Haussy 解釋說,內地主要發展以消費者為服務對象的支付系統,而香港則針對企業對企業的(B2B)市場,兩者截然不同。

「支付服務只是金融科技的其中一部分。」d’Haussy說,香港的金融科技開發主要適用於銀行、金融、保險、金融科技監管及按市值計價財富管理業務方面較複雜的系統技術。

重要的是,前述的主要發展領域都緊貼著香港的策略優勢,這些優勢是:香港是國際主要金融中心,擁有全球最自由的經濟體系、先進的高科技基建,而且與內地的商業策略緊扣聯繫,因此舉世聞名,而最重要的是,香港是全球金融科技公司進軍內地市場的門戶, 亦是內地企業邁向國際的跳板。「在國際金融市場裡,金融科技成長得最快。」d’Haussy 補充道。

有些人認為,香港的辦公室租金高昂,或會阻礙海外金融科技公司及投資者來港發展,但d’Haussy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香港的租金與紐約、倫敦、新加坡、東京等其他國際B2B市場的差距其實不算很大。同樣地,其他競爭對手也面對著招攬及挽留人才的難題, 例如,世界各地銀行都在加快開發金融科技業務,卻發現自己正與初創公司及擴張企業爭奪同一批金融科技人才。

「吸引合適人才是全球金融科技市場都面對的難題。」d’Haussy說。香港科技大學因應需要,在現有課程中加入了金融科技課程,並將於2019年9月開辦一年全日制或兩年兼讀制的金融科技理學碩士課程,著重教授區塊鏈、金融科技、人工智能、合規及監管的知識。為了讓僱主更容易物色到專才,政府推出了科技人才入境計劃,加快從海外及內地輸入研發人才,而金融科技、網絡安全及創新科技等11項專業領域的從業員均符合申請資格。

香港投資推廣署亦推出了多項計劃,部分項目更有助學生加深了解金融科技行業。d’Haussy表示,在2018年10月底舉辦的「香港金融科技周」,各間大學及學術機構籌辦了多項教育活動,當中包括科大響應參與的嘉賓演講環節,正是商界與學術界攜手合作的最佳實例。

第三屆「香港金融科技周」吸引了逾50個國家合共超過1萬人參加,出席的講者包括世界頂尖的金融科技公司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投資者、監管者和學者。此外,這項盛事更集中探討香港金融科技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大灣區)發展管道的潛力。「政府與監管機構一直致力為現有企業及新企業推動貿易,正因如此,不少企業都希望來港發展,捕捉這裡無限的商機。」d’Haussy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