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相對較高,卻也是世上貧富懸殊數一數二的地方。在720萬人口中,大約130萬人生活貧困,其中包括不少兒童及長者。科大商學院開辦的「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旨在為學生提供機會,運用所學技能,幫助社企訂立發展計劃或創新方案,並針對本地社會問題為社企籌集資金。

科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畢業生譚曉怡 (Rachel)黃頌謀 (Julian),是修讀「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小組七位成員中的兩位,小組與長屋設計合作

「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Social Entrepreneurship and Venture Philanthropy)包括課堂講學、個案研究、嘉賓分享,以及參與本地具規模社企的項目。學生組成跨學科隊伍,與社會事業夥伴機構合作,協助他們制訂業務計劃,藉此推動企業發展、籌措資金及提出改善方案。

學期終結時,葉氏家族慈善機構撥出港幣250,000元的資金予其中一家與學生隊伍合作的社企夥伴。遴選結果於撥款委員會會議上決定,由專業的評審團隊及一眾學生自行投票,選出方案最具說服力的隊伍。評核標準有五個:理念、市場成熟度、團隊架構、影響及可持續性。

任教這個課程的Marie Rosencrantz教授希望,學生能夠認識到社會企業在解決國際及本地逼切問題時所面對的機遇和挑戰,並且在與社企機構共事的過程中,培養實用的諮詢技巧。她闡釋道:「學生將透過分析合作社企的社會價值主張及業務模式,學習以慈善投資者的角度思考;以及在與機構合作的過程中,懂得如何提供寶貴協助。」

承蒙葉氏家族慈善機構支持,科大商學院於2013年已開辦「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Rosencrantz教授認為這項合作難能可貴,「我們非常感激葉氏家族慈善機構及香港政府社會創新及創業發展基金(社創基金),對我們的學生和其他社企夥伴的慷慨支持。」

勝出團隊

2017年春季,長屋設計(Longevity Design House)贏得撥款。有感長者年紀漸大,行動不便,這家社企希望改善香港長者的家居,令老年人能夠安全、舒適地在家養老。項目其中一例,就是拆去浴缸改為淋浴間。

時正就讀科大工商管理碩士課程的黃頌謀(Julian)及譚曉怡(Rachel),是修讀「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課程小組七位成員中的兩位,小組與長屋設計合作。

「我們花了很多時間仔細了解長屋設計所面對的挑戰、機會及其企業架構,」Rachel解釋道:「我們只有三個月來完成這項目,無法處理所有細節,所以我們縮窄範圍,找出能最提供助益的範疇。」

創建業務模式

Julian指出,他的隊伍經歷了三個階段才得以完成投資方案。首先是分析問題,然後是創建一套獨特的業務模式,讓長屋設計甚至能夠接觸那些無法負擔他們服務的人。「我們嘗試設計出一套模式,不但服務富人,而是讓公共房屋的居民同樣受惠。我們的理念,其實是運用從富人身上賺取的利潤,來資助對窮人的服務。」

最後,隊伍拜訪了部分長者,了解他們的需要,從而改良制定的模式。「我們一同努力,為長屋設計制定了優秀的方案,協助他們實現理想。」

運用資金

長屋設計共同創辦人雷煒程(Lawrence)指出,葉氏家族慈善機構撥出的港幣250,000元資金,加上學生隊伍的努力,香港多位長者已經受惠。承蒙這些支持,他的機構亦為不少貧困戶提供免費職業治療服務。

「此外,我們還與職業治療師合作,制訂家居評估清單,並訓練內部員工處理輕傷個案。現在,我們也能派出員工,為長者評估家居狀況。」

勝出課程比賽後,長屋設計另獲李嘉誠基金會額外資助港幣3百萬元,在十二個月內改善長者家居的質素及安全標準。

「感謝科大學生隊伍的努力,我們成功進行市場調查,並且收集到醫療數據,以確定改裝家居所帶來的影響,」Lawrence表示:「同學們還提供了很好的業務計劃範本,供我們日後籌集資金時參考。」

科大後的影響

「公益創業及慈善投資」的學生對參與社會公益的熱誠, 並無因為畢業就消減。Julian現正協助一家美國社企,Rachel及另外兩名校友則在葉氏家族慈善機構的支持下,成立了培育社會思維校友會(Nurturing Social Minds Alumni Association,簡稱NSM)。

「我們現正進行一個公益顧問項目,這個項目獲得畢馬威會計師事務所支持,畢馬威的合夥人和顧問與我們課程校友緊密合作,」Rachel解釋道:「這個項目旨在運用諮詢技巧及社會創新知識,協助社企解決困難,並為日後擴展業務時遇到的不同情況做好準備。」

承蒙葉氏家族慈善機構慷慨解囊,這個別具意義的課程才得以成功開辦

長屋設計幫助長者改善家居環境,確保他們居所安全、舒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