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商學院、本地政府官員及高級行政人員齊聚一堂,討論科技對未來教學模式的影響

科大商學院以主辦機構的身份,於 5月底邀請亞太商學院聯會(AAPBS)的成員參與一場富啟發性的研討會,主題為「科技對未來工作的影響」。在為期四天的會議中,各成員學院探討了影響學生未來事業發展的各種因素,並就商學課程的教學方式的發展方向提出見解。

科大商學院院長兼亞太商學院聯會會長譚嘉因教授歡迎一眾與會者,並簡介聯會的歷史和目標,以及是次研討會的目標。亞太商學院聯會於2004年成立,現有逾140家成員機構。

譚嘉因教授表示:「亞太商學院聯會的使命是建立一個平台,供區內商學院互相交流合作。」他亦指,對商學院而言, 最重要的問題是如何確保畢業生具備所需的核心能力,以應對未來的挑戰。

香港發展智慧城市的展望

該會議的主講嘉賓為前任香港政府資訊科技總監楊德斌先生,他向各國與會人士介紹香港政府建設「智慧城市」、培育「智慧人才」、發展「智慧經濟」的願景。

香港具備強大穩健的資訊及通訊科技基建設施,令本港得以成為區內樞紐。有見及此,政府致力推動多項政策措施,著力於科技及創新。從小學開始,教育將以科學、科技、工程及數學(合稱STEM)及STEAM(在STEM的四大範疇外加上藝術) 為核心,並讓學生掌握各行各業所需的數碼技術。

帶動創新

政府建立香港科技園公司 ,希望將本港打造為發展創新科技的樞紐。香港科技園公司行政總裁黃克強先生在會議中發表主題演講,認為香港未來的經濟不能單靠服務業。

黃先生指,香港的本地生產總值有93%來自服務業,建造業佔5%,而製造業不到2%。服務業本身並沒有問題,但本港需要多元的經濟發展。在創意產業方面,本港雖有相關的大學、商業機構及基礎設施,卻缺乏產量。

香港科技園公司自2001年成立之初,已有542間初創企業完成培育計劃,目前409間仍在營運,當中有4間企業於香港進行首次公開招股上市。這些培育公司籌募的資金在2016/17至2017/18年間錄得六倍的增幅。

有香港及中央政府的支持,以及落馬洲河套區創新及科技園等大型新項目的推出,黃先生對本港前景十分樂觀。

科技的美好未來

歐洲管理發展基金會(EFMD)總幹事兼首席執行官Eric Cornuel教授在主題演講中探討科技、商學院及社會之間的關係。他親見隨著科技進步而來的負面影響,包括不公平現象日益加劇,以及健康及私隱問題。

發展科技的風險為令社會壓力過大、大規模失業,以及導致各年齡層的市民感到失望和憤怒。為避免這些後果,Eric Cornuel教授建議各商學院重新調整研究工作的方向,著重透過研究成果履行社會責任。

該會議的第三位主講嘉賓為國際商業機器(IBM)中國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魏已倡先生,講題為「人工智能如何改變商業及工作」。魏先生根據IBM的研究項目結果及從公司與企業客戶合作關係中的觀察所得,深信人力或機器的未來並非此消彼長。他認為科技能提升人的創意,並認為未來的工作將以人類智慧為主,人工智能為輔。

除了上述三位主講嘉賓外,會議共雲集了16位企業領袖、專家講者和小組討論主持人。他們與參與者在多輪互動討論中就科技發展對教育的影響分享看法、討論學生在未來市場所需的技能,並於教育實踐方面交換意見,以解決現實中的挑戰。

除了多場演講及小組討論外,會上亦有科大商學院及香港浸會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合辦的研究工作坊,為期一天半,參與者在歐洲工商管理學院(INSEAD) Jason Davis 教授的指導下,探討多種個案教學法的歸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