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大商學院管理學系助理教授曹資宜
隨著全球化日益普及,無論是在開發產品、從事商業活動,抑或建設團隊的過程中,均有跨越不同文化疆界的交流機會。究竟人們如何看待文化入侵──即批評跨文化交流為「越界行為」的說法?
過往研究顯示,外來影響會使人感到憂慮,令反感情緒和威脅感加劇。不過,說到現今的人面對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時有何反應,我們對此依然瞭解不多。過去數年,我與同事進行了一連串實驗,結果發現文化共融是一塊能夠引發不同反應的試金石,從中反映人們對各種文化因素的基本想法,而這些想法稱為「多元化意識形態」。
多元化意識形態基本分為三種:即「文化色盲主義」(colorblindness)、「多元文化主義」(multiculturalism)及「文化聚合主義」(polyculturalism),均旨在消除偏見及群體之間的衝突,從而改善群體關係,但三者應對文化差異的方式卻各有不同。
應對文化差異
文化色盲主義認為,所有衝突和偏見均源於「存異」,因此提倡「求同」而忽略別人的文化背景。多元文化主義則強調要認同及保留文化差異,認為種種問題的根本原因是對其他群體的誤解和不尊重,而每個民族或文化群體都有權保留自身傳統,守護其價值和身份認同,免受主流文化影響。文化聚合主義是較新興的意識形態,雖然同樣重視文化差異,但較主張文化之間會不斷互相影響。由此而言,文化會隨著不同群體的互動而演變。不過,究竟這些多元化意識形態如何影響我們對文化融合及跨文化交流的看法和取向?
試想像一名美國企業家到訪中國的辦事處,在會議上設法迎合中國文化習俗,一舉一動均模仿典型的中國企業家。你會讚賞他嗎?會否欣賞他為適應另一文化而付出的努力?數年前,Facebook行政總裁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到訪清華大學,以地道的方式用普通話向中國學生演講。有些學生稱讚他通時達變,但鑒於內地一直禁用Facebook,亦有學生質疑他的行為是否出自真心。為何當地人對外來者努力適應及融入當地的行為會有不同看法?
對外來者迎合當地習俗的不同看法
這種情況令人費解。按常理,「入鄉隨俗」的行為是應有之義,理應能獲當地人的好感。然而,實際的調查及科學研究發現,外國遊客若為了完全迎合當地風俗(高度適應)而改變本身的行為舉止,有時反而會引起反感。為瞭解箇中究竟,我與同事研究了多元化意識形態如何導致人們對外來者迎合當地風俗產生不同想法(Cho、Morris和Dow,待刊)。結果發現,若比較多元文化主義觀念(認為文化傳統獨一無二且恆久不變)與文化聚合主義觀念(認為文化會互動並互相影響),前者對外來者的高度適應行為抱有較負面的想法。奉行多元文化主義的人似乎認為,如外來者嘗試完全迎合當地文化,便未能反映本身的文化傳統及對自己身份的認同。上述研究結果意味著,當人們進入團隊、機構、國家的新文化圈時,應格外留意當中的主流文化,適當地嘗試迎合當地文化風俗。
選擇文化融合
全球化不但帶來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機會,更促使不同文化的菜式、娛樂及各種其他體驗互相融薈。我與美國朋友共進晚餐時,他們大多都有意品嚐「正宗」而非摻雜異國特色的韓國菜。於是,我與同事測試了人們在選擇揉合多國特色的料理或類似事物時,是否取決於內在的多元化意識形態(Cho、Morris、Slepian和Tadmor,2017)。
我們發現,具文化聚合主義思維的人較偏好薈萃不同文化的體驗(譬如揉合日本與巴西流派的合氣道班),而非只具有單一文化特色的活動(譬如日本合氣道班),而且在感受外來文化時,亦較不會在意「文化純粹度」或「文化污染」。這意味著多元化意識形態會引導人們以不同方式理解文化的真偽,反映文化聚合主義較容易接受外來影響,而非視之為威脅或污染源頭。
目前仍有多個重要問題尚待探討:不同的機構應如何與來自不同文化的新人建立信任?文化融合在甚麼情況下最具吸引力?人們在甚麼時候願意與文化觀點或外表相異的人交流?如何克服文化威脅,成為不同文化中的「變色龍」?我的研究項目旨在解答上述問題,促進文化多元發展。

參考
Cho, J., Morris, M., & Dow, B. (in press). How do the Romans feel when visitors' do as the Romans do'? Diversity ideologies and trust in evaluations of cultural accommo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Discoveries, amd-2016.
Cho, J., Morris, M. W., Slepian, M. L., & Tadmor, C. T. (2017). Choosing fusion: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ideologies on preference for culturally mixed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9, 16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