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商学院管理学系助理教授曹资宜

随着全球化日益普及,无论是在开发产品、从事商业活动,抑或建设团队的过程中,均有跨越不同文化疆界的交流机会。究竟人们如何看待文化入侵──即批评跨文化交流为「越界行为」的说法?

过往研究显示,外来影响会使人感到忧虑,令反感情绪和威胁感加剧。不过,说到现今的人面对文化融合和跨文化交流时有何反应,我们对此依然了解不多。过去数年,我与同事进行了一连串实验,结果发现文化共融是一块能够引发不同反应的试金石,从中反映人们对各种文化因素的基本想法,而这些想法称为「多元化意识形态」。

多元化意识形态基本分为三种:即「文化色盲主义」(colorblindness)、「多元文化主义」(multiculturalism)及「文化聚合主义」(polyculturalism),均旨在消除偏见及群体之间的冲突,从而改善群体关系,但三者应对文化差异的方式却各有不同。

应对文化差异

文化色盲主义认为,所有冲突和偏见均源于「存异」,因此提倡「求同」而忽略别人的文化背景。多元文化主义则强调要认同及保留文化差异,认为种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对其他群体的误解和不尊重,而每个民族或文化群体都有权保留自身传统,守护其价值和身份认同,免受主流文化影响。文化聚合主义是较新兴的意识形态,虽然同样重视文化差异,但较主张文化之间会不断互相影响。由此而言,文化会随着不同群体的互动而演变。不过,究竟这些多元化意识形态如何影响我们对文化融合及跨文化交流的看法和取向?

试想像一名美国企业家到访中国的办事处,在会议上设法迎合中国文化习俗,一举一动均模仿典型的中国企业家。你会赞赏他吗?会否欣赏他为适应另一文化而付出的努力?数年前,Facebook行政总裁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到访清华大学,以地道的方式用普通话向中国学生演讲。有些学生称赞他通时达变,但鉴于内地一直禁用Facebook,亦有学生质疑他的行为是否出自真心。为何当地人对外来者努力适应及融入当地的行为会有不同看法?

对外来者迎合当地习俗的不同看法

这种情况令人费解。按常理,「入乡随俗」的行为是应有之义,理应能获当地人的好感。然而,实际的调查及科学研究发现,外国游客若为了完全迎合当地风俗(高度适应)而改变本身的行为举止,有时反而会引起反感。为了解个中究竟,我与同事研究了多元化意识形态如何导致人们对外来者迎合当地风俗产生不同想法(Cho、Morris和Dow,待刊)。结果发现,若比较多元文化主义观念(认为文化传统独一无二且恒久不变)与文化聚合主义观念(认为文化会互动并互相影响),前者对外来者的高度适应行为抱有较负面的想法。奉行多元文化主义的人似乎认为,如外来者尝试完全迎合当地文化,便未能反映本身的文化传统及对自己身份的认同。上述研究结果意味着,当人们进入团队、机构、国家的新文化圈时,应格外留意当中的主流文化,适当地尝试迎合当地文化风俗。

选择文化融合

全球化不但带来更多跨文化交流的机会,更促使不同文化的菜式、娱乐及各种其他体验互相融荟。我与美国朋友共进晚餐时,他们大多都有意品尝「正宗」而非掺杂异国特色的韩国菜。于是,我与同事测试了人们在选择揉合多国特色的料理或类似事物时,是否取决于内在的多元化意识形态(Cho、Morris、Slepian和Tadmor,2017)。

我们发现,具文化聚合主义思维的人较偏好荟萃不同文化的体验(譬如揉合日本与巴西流派的合气道班),而非只具有单一文化特色的活动(譬如日本合气道班),而且在感受外来文化时,亦较不会在意「文化纯粹度」或「文化污染」。这意味着多元化意识形态会引导人们以不同方式理解文化的真伪,反映文化聚合主义较容易接受外来影响,而非视之为威胁或污染源头。

目前仍有多个重要问题尚待探讨:不同的机构应如何与来自不同文化的新人建立信任?文化融合在甚么情况下最具吸引力?人们在甚么时候愿意与文化观点或外表相异的人交流?如何克服文化威胁,成为不同文化中的「变色龙」?我的研究项目旨在解答上述问题,促进文化多元发展。

参考

Cho, J., Morris, M., & Dow, B. (in press). How do the Romans feel when visitors' do as the Romans do'? Diversity ideologies and trust in evaluations of cultural accommod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Discoveries, amd-2016.

Cho, J., Morris, M. W., Slepian, M. L., & Tadmor, C. T. (2017). Choosing fusion: The effects of diversity ideologies on preference for culturally mixed experienc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69, 163-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