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Family Business/11_Winnie.jpg[/img]
自1978年改革開放政策實施以來,中國內地的家族企業紛紛湧現。經過多年發展,家族企業已成為私營企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據估計,家族企業佔中國國內生產總值70%,並僱用全國75%的勞動力。家族企業佔私營企業超過85%,在2016年帶來約一半稅收。[1]
早期內地大多數家族企業主要針對國內大眾市場,或作為發達經濟體知名品牌的原始設備製造商(OEM),提供低成本和低增值的服務。然而,踏入千禧以後,中國新中產階級迅速崛起,在科技革命與全球化的急速推動下,消費者的購買習慣和品味產生了巨大變化。價格已不再是他們的首要考慮因素,越來越多消費者注重高價的品牌產品和優質服務。同時,由於製造成本不斷上升和全球市場競爭日益加劇,對服務海外客戶的家族企業而言,傳統的OEM模式再也無以為繼[2],企業轉型和升級成為中國內地企業當務之急。
雖然許多家族企業仍在竭力應對這些挑戰,但有些在過去十年已逐步轉型和升級。2017年初,筆者對全國各行各業43家龍頭家族企業展開個案研究。按總收入和淨收入計算,樣本企業過去三年均躋身所屬行業十大之列,2015年的平均收入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研究數據包括與企業所有人面談所獲得的一手資料以及已公開的二手資料[3]。這項研究目前仍在進行中,現分享我們初步發現的這些企業的一些主要發展策略。
品牌創立與收購
在我們的研究個案中,許多家族企業通過創建品牌或收購海外名牌,以提升他們在價值鏈所處的位置。無論如何,家族已認識到品牌作為一項長期投資的重要性,而這亦符合家族企業的長遠定位。
創立品牌反映一種自然增長策略,需要結合現有業務的價值定位,有時甚至是家族的聲譽、歷史和文化。行業領先的絲綢製造商萬事利集團經理兼創辦人的女婿李建華稱:「我們最初作為海外品牌的OEM,後來意識到,這種模式難以維持長久。多年來,我們一直努力提升產品質素,推廣絲綢文化,創造絲綢產品的藝術價值,最終能創立自家品牌。」該家族品牌增值潛力相當高。
另一方面,收購海外品牌可加速推廣特色產品和品牌形象,但業務整合和文化衝突或會引發潛在問題。舉例而言,中國大型珠寶品牌之一新光集團擁有全球最大的時尚首飾工廠,收購了多個海外品牌,包括比利時卡通「藍精靈」的使用許可權,同時已成為施華洛世奇(Swarovski)的最大中國經銷商。這些收購結合NEO'S、FA和EVA等自家品牌,擴大其品牌的全球曝光。
在家族企業傳承的過程中,品牌亦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家居服裝品牌浪莎集團行政總裁翁榮弟表示:「品牌不止是著重品質和技術。所有歷史悠久的成功企業都擁有廣受愛戴的頂級品牌,無一例外。」為確保家族企業長盛不衰,如何協助下一代掌握品牌管理以及核心技術至關重要,而這個問題應及早重視。
多元化策略
在我們的研究個案中,不少企業都訂立業務多元化的策略。當業務增長至一定規模,企業所有人會發現多元化發展的需要,以減低「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的所產生的風險。[4]
跨代企業家精神有利實施多元化策略。嶄露頭角的新生代往往能幫助家族探索傳統業務以外的新機遇。中國農、林、漁業領先企業新希望集團主席劉暢稱:「事實上,企業家精神和多元化策略共同造就本集團目前的市場領導地位。我傾向稱自己為創二代,而非媒體所標籤的富二代。」該集團在各行各業大展拳腳,涵蓋30多個國家的金融服務、運輸和儲存以及科技、媒體和電訊等行業,員工人數超過70,000名,收入逾1,000億元人民幣。
然而,我們的研究個案中亦有少數行業巨頭選擇從事單一業務。全球頂尖汽車玻璃供應商福耀玻璃創辦人曹德旺稱:「最初我們並不清楚需要專注哪個範疇,但如果不集中於某個領域,我們便沒有競爭力,因為我們那時的時間和人才都是有限的。」隨著營商環境漸趨穩定,未來將會有更多公司採取專業化策略。
「互聯網+」
「互聯網+」是李克強總理於2015年提出的國家政策,指互聯網和其他資訊科技在傳統產業中的應用。在我們的研究個案中,大部分企業早已理解電子商貿和社交網絡等新技術的作用。
新光集團第二代領導人虞江波稱:「擁抱互聯網是行業的大勢所趨。這樣有利於客戶訂制所需方案。」2010年,虞江波在eBay和天貓商城開設了集團旗艦店。2014年,他建立了全新的電子商貿平台「聚飾雲」,這是首個融合全球首飾供應鏈的網絡平台,令該集團的銷售額增加一倍。
在「互聯網+」時代,家族企業的集中決策可確保在改變現有商業模式時能快速應變,靈活應對。修正藥業第二代家族成員修遠提出「4+2」計劃,將四個非網上分銷途徑和兩個網上平台的客戶資料加以整合,讓公司在製造和交付產品予目標客戶方面更具效率。
然而,顛覆性技術亦會迫使公司重新思考商業模式。舉例而言,金融科技正在重塑中國內地的金融業。本人過往的研究顯示,家族企業,尤其是高增長行業中的家族企業,對於這類變化較為敏感。[5]家族企業必須採取積極策略順應趨勢,例如聘任能力相當的專業管理者,並推動業務多元化發展,才能一直經營下去。
致力研發
為提高生產力和保持技術領導地位,我們研究個案中的一些家族企業積極投資於研究與開發。舉例而言,內地最大醫療、保健和美容產品製造商之一立白集團,已斥資約5億元人民幣興建新的研發中心。該中心與當地多家頂尖研究機構和國際性化工集團合作,致力促進產品開發。家族經營的錳生產商湖南金龍集團,每年投入1,000萬元人民幣,作為開發新型錳生產設備和技術的科研經費。
我們研究的家族企業個案均採取多個重要策略轉型和升級,在所屬行業繼續佔據領先地位。與非家族企業相比,家族企業因目光長遠而比較願意在品牌和研發方面投入資金。世代相傳的創業精神讓他們把握良機,適時推動業務多元化和進行海外併購。家族企業靈活變通和集中決策的特點亦有利他們快速應對顛覆性技術發展,在「互聯網+」時代把握新機遇。
然而,家族企業如要善用這些策略,並保持長盛不衰,仍需要具備核心競爭力,增加培養人才(不論是新生代家族成員還是專業管理者),並不斷創新,秉承家族的價值觀和文化傳統,世代相傳。我們的研究將繼續深入探討相關問題。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倩教授
參考
[1] 全國工商業聯合會,2016年
[2]彭倩等作者(2015)《中國家族企業傳承報告》,中國北京:中信出版集團
[3]數據由慧谷家族提供
[4]金樂琦和彭倩 (2017) ,《揭示百年華人家族企長壽之秘訣》,工作草稿。
[5]金樂乐琦和彭倩 (2013) , “產業特徵對創始家族企業控制壽命的影響”, 家族企業戰略期刊, 4(4), 281-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