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Family Business/5_Ma.jpg[/img]
馬墉傑先生廿多年前創辦「MaBelle」鑽飾連鎖店,成功為其父親所創立的利興鑽石集團開拓了另一個新市場;2012年,其子馬衡先生則以共同創辦人身份成立創業平台「浩觀」(CoCoon),本著嶄新的精神,在家族傳統業務以外另闢新徑,擴展家族業務。
利興鑽石集團及馬氏其他家族業務的成功秘訣,是為家族成員提供支持和自由,讓每個人得以各展創意,各施所長。
馬墉傑先生認為,其子的技能及視野對其家族業務的未來發展十分重要。他說:「我們的數碼策略,將會是家族企業未來的關鍵。」
大約七十年前,馬墉傑先生的父親來港採購鑽石,轉銷到家鄉泰國。其父去世時,馬墉傑先生才12歲,集團由胞兄及母親接管。
結合上下游業務
到八十年代後期,利興已成為香港及亞洲最大的鑽石進口商之一。馬墉傑先生曾修讀會計,當時負責策略規劃。他意識到企業賺錢雖多,但長遠之計還是要靠開拓上下游業務。
「於是,我去泰國開了一間鑽石拋光廠,之後在1993年回港創辦MaBelle。」
馬墉傑先生的理想是創立大規模零售連鎖企業,目標市場不僅是高消費一族,亦為普羅大眾提供明碼實價、一般普羅大眾客戶都可購買的時尚鑽飾。MaBelle成立初時,不少人都質疑其市場定位,是否有足夠的需求;時至今日,MaBelle在香港及中國內地的門市已分別超過50間及40間。
馬墉傑先生表示:「綜觀我見證過的成功企業,無一不致力開拓新的市場。」
2002年,馬墉傑先生的兒子馬衡先生就讀史丹福大學時,售出了他的第一塊珠寶。當時令人吃驚的是,這宗買賣是在eBay成交的,而買家從沒親身看過或摸過那塊珠寶。
2004年,馬衡先生學成歸港,推出MaBelle網上業務。他說:「此舉不但為企業開拓了新的商機,而我們現在所經營的業務,也是始於當時。正是因為有了網上業務,我們才會參與創業投資、培養及投資零售技術。」
跳出珠寶行業
2010年,馬衡先生與父親一起參加了一個初期名為「創業星期六」的活動。當日,共有15間公司展示它們的構思,其中一間公司其後獲Google以一億二千萬美元買下。經此一事,馬氏父子深感香港正醞釀一場巨變。
於是,馬氏父子繼資助一家共享工作空間成立,其後2012年又在家族出資下創辦了「浩觀」,由馬墉傑、馬衡及其胞姊馬殷共同經營。
「浩觀」提供的工作空間達9,000平方英呎,讓創業者、工程師及創意工作者租用。「浩觀」透過浩觀創業基金(The CoCoon Foundation )提供創業培訓,並透過浩觀科控資本(CoCoon Ignite Ventures)為眼光獨到的初創企業者提供資金。
在馬衡先生眼中,初創企業是廣大商界的一部分,而不是需要受助的一群。其父補充說:「浩觀的目標是營造一個支持創意及協作的環境,從而啟發商機。但他們必須將此轉化成為商機。
馬氏父子所追求的願景,是透過創業改善社會。目前「浩觀」已舉辦了450多項創業活動,籌得逾九億四千萬港元資金。馬墉傑先生表示,「我們已經在香港吹響了創業的號角。」
即使數碼技術及互聯網看似帶來了嶄新的工作方式,馬衡先生卻不認同會威脅到家族企業的信念。他說:「我們改變的只是表面,亦即是人際關係中的溝通形式,我認為價值觀是不應改變的。」
馬墉傑先生認為,廣大社會中人各有異,每個人的動力與天賦亦各不相同。要維繫家族和睦,關鍵在於求同存異。
於馬衡先生而言,家族永遠比生意重要。他指:「家族團結一心,令我們更加強大。我們不會與家人競爭,因為家族內部有了鬥爭,就等於自毀家園。」
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想複製自己,讓子女依著自己的路走,取得像自己一樣的成就。但馬墉傑先生則不然。「我想在眾人口中做『馬衡之父』,而不是馬衡被稱『馬墉傑的兒子』。」
馬衡先生解釋:「創業多年,我們由最初把鑽石作奢侈品出售,轉為針對大眾市場,再邁向網上客戶。突破局限,開拓新市場,讓我們早着先機。」
[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Family Business/5a_Ma_1.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