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Family Business/10_Tai Yuan.jpg[/img]
家族企業(即由家族擁有和/或管理的企業)可能是全球最普及的企業管治形式。大多數國家有不少上市公司(包括著名的大型企業)目前仍為家族所掌控,這種現象在東亞地區尤其明顯。即使在美國等先進國家,很多標普(S&P)500企業亦是由家族持有。
家族企業有何不同?
優勢
長遠投資願景:相對於非家族企業(即股權分散企業)而言,家族企業通常擁有較長遠的願景,而這是一般非家族企業所欠缺的。誠然,由於職業生涯所限,非家族企業的專業管理者往往注重短期盈利能力而非長期價值。此外,為賺取可觀的利潤和/或避免出乎預期的負面盈利消息,他們傾向進行可在短期內獲利的「穩妥」投資項目,而規避風險較高的項目(需要長時間方可獲利的項目)。更壞的情況是,有證據顯示若實際利潤不如預期,非家族企業的專業管理者往往會採用會計「手法」誇大盈利,從而取得更佳報酬,確保自己在企業的地位。若盈利管理過度,則可導致世通公司(WorldCom)或安隆(Enron)一類重大會計醜聞。相反,若控股家族股東在企業擔當多個管理層職位,則這種短視行為較為少見。換言之,作為主要股東的家族高層管理人員較有能力擺脫資本市場短期獲利的壓力,意味著他們較少玩弄數字遊戲。無獨有偶,本人的研究顯示,美國家族企業的財務報告平均質素勝於非家族企業[1]。此外,我們亦發現,相對非家族企業而言,透明度高的財務報告對家族企業較為有利[2]。同時,家族高層管理人員渴望將其股份傳給後代,會注重企業的長遠利益。
即使並非擔任高層管理人員,控股家族成員仍可以董事的身份有效監察專業管理者,情況就如沃爾瑪(Walmart)的沃爾頓(Walton)家族。他們具備豐富的行業知識並持有大量股份,有動力確保管理者以正確的軌道營運企業。
員工忠誠:或許基於遠大的目光,家族企業亦視員工為長期資產。萬豪國際集圑(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的執行主席兼董事主席小比爾馬里奧特(J.W. Marriot Jr.)在酒店歡迎辭中特意指出:「只要善待員工,他們便會善待客人,客人便會回來。」儘管家族企業可能對員工的工作效率要求較高,他們往往給予員工較好的薪酬和福利,解僱率亦較低。誠然,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機期間,歐洲家族企業仍力拒裁員(2009年《經濟學人》[3])。相對於非家族企業,家族企業若尊重員工並視他們為終身夥伴,可令員工更忠誠,而這些關係更可世代相傳。
家族企業的「陰暗面」
家族企業儘管有以上優勢,仍難免存在一些問題。由於大量持股以及擔任企業主要管理職位,控股家族有能力剝削小股東。例如控股股東可能會進行關聯交易,從中獲利,或私吞公司資產。即使在法律制度完善和投資者受充分保護的國家,涉及家族企業的醜聞仍屢見不鮮。舉例而言,美國的阿德爾菲亞通訊公司(Adelphia Communications)、奎斯特(Qwest)和馬莎史都華生活媒體公司(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的企業醜聞均與創辦人或他們的後代有關。以阿德爾菲亞的醜聞為例,里格斯(Rigas)家族(阿德爾菲亞的創辦和控股家族)被控採用各種複雜手段吞佔阿德爾菲亞的一億美元資產。值得注意的是,里格斯家族挪用企業資產時,並未售出任何所持股份,意味著小股東難以發現他們的所作所為。
在經濟低迷時,家族持股亦可能給小股東帶來負面影響。有數據顯示,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期間,35個國家的家族企業表現遜於非家族企業,因為家族企業在此其間減少投資。具體而言,研究顯示若家族企業集團旗下的一家公司受到重創,則控股家族股東會減少集團內其他公司的投資,以挽救家族帝國[4]。換言之,控股家族往往將現金從其他較穩健的企業轉至面臨困難的企業,以確保整個集團完好,即使此舉或會損害小股東的利益。
最後,一如前述,控股家族成員長期參與企業之中,一般均深入了解並熟悉企業,他們於管理層或董事會所處的核心職位亦可掌握公司各類重要資訊。只要家族股東願意,他們就可透過於公佈利好或利淡股價的突發消息前買賣股票,從中獲利。此類交易不僅傷害小股東,亦危及資本市場的健康。
家族企業的未來
高科技時代的家族企業
隨著二十一世紀初電腦和互聯網普及,大量新興高科技企業湧現,他們的市值在短期內大幅上升。蘋果、Alphabet(Google的母公司)、微軟和Facebook等均躋身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高科技的興起為企業帶來挑戰,即使傳統行業亦然。具體而言,傳承乃家族企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今正是一個難題。傳統上,家族企業主要參與於食品、零售、酒店和房地產等行業,而這些行業正面臨種種全新競爭。舉例而言,亞馬遜或阿里巴巴等網購平台正搶佔沃爾瑪和諾德斯特龍(Nordstrom)(諾德斯特龍家族控股的企業)等傳統零售業務。同樣,網上住宿服務公司Airbnb亦在威脅希爾頓和萬豪(兩者均為家族企業)等連鎖酒店集團。倘若傳統家族企業的下一代未能跟上新的商業模式,則家族或會被迫將企業清盤和撤離。換言之,日新月異的科技會否削弱傳統企業家族的控制權,實在值得關注。
亞洲和大中華的家族企業
相對於歐洲、日本和美國的家族企業,大中華區的家族企業尚處於起步階段,區內許多家族企業仍由第一代掌舵。然而,根據2017年6月20日《華爾街日報》的一篇文章所述,香港和南亞企業領袖的年紀可能最大,現正將控制權傳給下一代。在中國內地,許多家族企業亦正處於傳承階段。然而,可能是文化使然,下一代(尤其是男丁)經常爭產,因此,如何給下一代分配財富(或企業),已成為亞洲企業大亨的挑戰。
除財富分配外,如中國諺語「富不過三代」所說,下一代能否成功接管企業亦是區內大亨巨賈所面對的問題。因此,未來10年將是見證亞洲家族傳承企業的矚目時刻,而區內各大商學院在協助家族企業傳承方面可發揮一定作用。
香港科技大學商學院會計學系陳泰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