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files/Content/Feature Stories/Family Business/10_Tai Yuan.jpg[/img]
家族企业(即由家族拥有和/或管理的企业)可能是全球最普及的企业管治形式。大多数国家有不少上市公司(包括著名的大型企业)目前仍为家族所掌控,这种现象在东亚地区尤其明显。即使在美国等先进国家,很多标普(S&P)500企业亦是由家族持有。
家族企业有何不同?
优势
长远投资愿景: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即股权分散企业)而言,家族企业通常拥有较长远的愿景,而这是一般非家族企业所欠缺的。诚然,由于职业生涯所限,非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往往注重短期盈利能力而非长期价值。此外,为赚取可观的利润和/或避免出乎预期的负面盈利消息,他们倾向进行可在短期内获利的「稳妥」投资项目,而规避风险较高的项目(需要长时间方可获利的项目)。更坏的情况是,有证据显示若实际利润不如预期,非家族企业的职业经理人往往会采用会计「手法」夸大盈利,从而取得更佳报酬,确保自己在企业的地位。若盈利管理过度,则可导致世通公司(WorldCom)或安隆(Enron)一类重大会计丑闻。相反,若控股家族股东在企业担当多个管理层职位,则这种短视行为较为少见。换言之,作为主要股东的家族高层管理人员较有能力摆脱资本市场短期获利的压力,意味着他们较少玩弄数字游戏。无独有偶,本人的研究显示,美国家族企业的财务报告平均质素胜于非家族企业[1]。此外,我们亦发现,相对非家族企业而言,透明度高的财务报告对家族企业较为有利[2]。同时,家族高层管理人员渴望将其股份传给后代,会注重企业的长远利益。
即使并非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控股家族成员仍可以董事的身份有效监察职业经理人,情况就如沃尔玛(Walmart)的沃尔顿(Walton)家族。他们具备丰富的行业知识并持有大量股份,有动力确保管理者以正确的轨道营运企业。
员工忠诚:或许基于远大的目光,家族企业亦视员工为长期资产。万豪国际集圑(Marriott International, Inc.)的执行主席兼董事主席小比尔马里奥特(J.W. Marriot Jr.)在酒店欢迎辞中特意指出:「只要善待员工,他们便会善待客人,客人便会回来。」尽管家族企业可能对员工的工作效率要求较高,他们往往给予员工较好的薪酬和福利,解雇率亦较低。诚然,即使在全球金融危机期间,欧洲家族企业仍力拒裁员(2009年《经济学人》[3])。相对于非家族企业,家族企业若尊重员工并视他们为终身伙伴,可令员工更忠诚,而这些关系更可世代相传。
家族企业的「阴暗面」
家族企业尽管有以上优势,仍难免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大量持股以及担任企业主要管理职位,控股家族有能力剥削小股东。例如控股股东可能会进行关联交易,从中获利,或私吞公司资产。即使在法律制度完善和投资者受充分保护的国家,涉及家族企业的丑闻仍屡见不鲜。举例而言,美国的阿德尔菲亚通讯公司(Adelphia Communications)、奎斯特(Qwest)和马莎史都华生活媒体公司(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的企业丑闻均与创始人或他们的后代有关。以阿德尔菲亚的丑闻为例,里格斯(Rigas)家族(阿德尔菲亚的创办和控股家族)被控采用各种复杂手段吞占阿德尔菲亚的一亿美元资产。值得注意的是,里格斯家族挪用企业资产时,并未售出任何所持股份,意味着小股东难以发现他们的所作所为。
在经济低迷时,家族持股亦可能给小股东带来负面影响。有数据显示,2008年至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35个国家的家族企业表现逊于非家族企业,因为家族企业在此其间减少投资。具体而言,研究显示若家族企业集团旗下的一家公司受到重创,则控股家族股东会减少集团内其他公司的投资,以挽救家族帝国[4]。换言之,控股家族往往将现金从其他较稳健的企业转至面临困难的企业,以确保整个集团完好,即使此举或会损害小股东的利益。
最后,一如前述,控股家族成员长期参与企业之中,一般均深入了解并熟悉企业,他们于管理层或董事会所处的核心职位亦可掌握公司各类重要信息。只要家族股东愿意,他们就可透过于公布利好或利淡股价的突发消息前买卖股票,从中获利。此类交易不仅伤害小股东,亦危及资本市场的健康。
家族企业的未来
高科技时代的家族企业
随着二十一世纪初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大量新兴高科技企业涌现,他们的市值在短期内大幅上升。苹果、Alphabet(Google的母公司)、微软和Facebook等均跻身全球市值最大的公司。高科技的兴起为企业带来挑战,即使传统行业亦然。具体而言,传承乃家族企业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如今正是一个难题。传统上,家族企业主要参与于食品、零售、酒店和房地产等行业,而这些行业正面临种种全新竞争。举例而言,亚马逊或阿里巴巴等网购平台正抢占沃尔玛和诺德斯特龙(Nordstrom)(诺德斯特龙家族控股的企业)等传统零售业务。同样,网上住宿服务公司Airbnb亦在威胁希尔顿和万豪(两者均为家族企业)等连锁酒店集团。倘若传统家族企业的下一代未能跟上新的商业模式,则家族或会被迫将企业清盘和撤离。换言之,日新月异的科技会否削弱传统企业家族的控制权,实在值得关注。
亚洲和大中华的家族企业
相对于欧洲、日本和美国的家族企业,大中华区的家族企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区内许多家族企业仍由第一代掌舵。然而,根据2017年6月20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所述,香港和南亚企业领袖的年纪可能最大,现正将控制权传给下一代。在中国内地,许多家族企业亦正处于传承阶段。然而,可能是文化使然,下一代(尤其是男丁)经常争产,因此,如何给下一代分配财富(或企业),已成为亚洲企业大亨的挑战。
除财富分配外,如中国谚语「富不过三代」所说,下一代能否成功接管企业亦是区内大亨巨贾所面对的问题。因此,未来10年将是见证亚洲家族传承企业的瞩目时刻,而区内各大商学院在协助家族企业传承方面可发挥一定作用。
香港科技大学商学院会计学系陈泰元教授
[1] Ashiq Ali,、陳泰元、Suresh Radhakrishnan ,,《會計及經濟期刊》2007年第44卷第238-286頁「家族企業的公司資訊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