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由科大商學院康信商業案例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案例,原文由齊懿聲、金容碩、徐岩及洪明儀教授共同撰寫

華為的歷史、表現及架構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於1987 年由任正非先生創立,最初代理銷售電話交換機。有別於中國內地其他公司,華為並無與外資公司組成合營企業,藉以獲得相關的技術知識和產能,而是決定自行研發交換機的生產技術。

華為在創立後首20 年內,已成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資訊及通訊科技解決方案供應商(ICL)。及至2016 年,總收入達751 億美元,在全球財富500 強企業中名列第129 位;同年,華為的員工人數超過170,000 人,遍佈全球170多個國家。

在管理架構方面,由華為的創辦人任正非先生擔任行政總裁,與另一名輪值行政總裁共同領導公司。

華為共有三個不同的業務組別,包括:運營商業務、企業業務及消費者業務,分別服務不同客戶群。

企業理念

華為各個層級重視分秒必爭的企業文化,部分原因是由於資訊及通訊科技業界的競爭十分激烈。

「十多年來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敗,對成功視而不見,也沒有什麼自豪感,而是危機感。也許是這樣才存活了十年。我們大家要一起來想,怎樣才能活下去,也許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敗這一天定會到來,大家要準備迎接,這是我從不動搖的看法,這是歷史規律。」

華為行政總裁任正非(2014 年)

華為有多重視研究?

在華為全體員工中,共有45% ( 即76,000 人) 從事研發工作。

「過去26 年來,我們每年至少投入銷售收入的10% 在研發方面。就在去年,華為在研究上花了年銷售收入的14%。另外,研發總投入的10% 會投在對未來技術的研究上。」

華為產品與解決方案總裁丁耘(2015 年)

華為創新研究計劃 (HIRP )

「我們要把HIRP 打造成華為全球科技界、研究機構和高校家喻戶曉的開放式創新品牌。」

華為輪值行政總裁徐直軍

HIRP (Huawei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 于2010年成立。在2014 年,華為推出了HIRP 開放式創新平臺。

及至2015 年底,華為與世界各地多間頂尖大學和學術團隊建立起長期的研究合作關係,以香港科技大學為例,雙方的合作方式就是透過設立「華為– 香港科大創新實驗室」。截至2015 年,科大不同學系的24 位教授共參與了53 個研究專案,在華為– 香港科大創新實驗室研究出逾90 個技術解決方案。

截至2015 年底,華為在世界各個主要司法權區擁有逾41,000 項專利,單在中國內地已獲授逾24,000 項專利,並連續多年成為內地專利數目最多的擁有者及申請者。

篩選合作項目

每年,華為會參照專家對未來科技發展趨勢的預測、客戶的綜合實際需要,以及研發過程中遇到的技術瓶頸,從而制訂發展策略計劃。除了一些肯定具市場潛力而華為又擁有自行研發技術的項目外,所有其他項目一律透過HIRP 平臺開放予外界合作夥伴參與。

根據策略計劃獲批准進行的研究項目會列為HIRPFlagship( 華為旗艦資助項目) 或HIRP Open( 華為開放資助項目)。HIRP Flagship 是一個僅限邀請的合作模式,對象主要是在世界頂尖學府和研究機構從事資訊及通訊科技相關先進研究的專職學者。

HIRP Open 則是一些更具前瞻性的專案,旨在開拓新的研究領域,而這些領域往往是華為並不熟悉的範疇,又或者是華為尚未具備相關研發能力的項目。

為了鼓勵拓展創新思維,華為增加了HIRP Open 的撥款。在2015 年,HIRP Open 列出100 個研究題目,並接獲近400 份研究方案,其中約15% 屬於HIRP Open研究題目以外的範疇。

專案管理

視乎學術團隊及華為相關工程師的相對專業水準,華為或會派員到大學與學術團隊合作,又或跟對方定期會面或進行電話會議。

專案評估

項目一經完成,評審委員會隨即會仔細評估研究結果的價值,並由華為的項目經理負責發表研究成果。

過去僅有少數專案無法達到預設目標,所佔比例非常少。

探究前路

「如果用標準化專家和他們的參數來評估項目的價值及意義,很多基礎技術不會被視為重要專利,因為它們不能被標準化。」

香港科技大學計算器科學及工程學系騰訊工程學教授張黔

華為從業界追隨者變成業界先驅,在引領行業創新技術時自必也會遇上挑戰。華為深信,開放式創新( 特別是業界與大學攜手合作) 是克服挑戰的不二法門。

HIRP 計劃得以成功,關鍵在於其開放式創新由專案開始至完成,以至評估過程的各階段均經過精心設計和嚴格執行。可是,華為技術合作部部長林海波博士清楚知道,目前符合預設目標、足以作商業化投產並加以應用的合作專案為數過多。這是否意味HIRP 現行的運作模式無法鼓勵華為的工程師承擔高風險項目,探究一些足可改變業界前景的研發項目?

林海波博士和他的團隊熱切希望改進HIRP 計劃,卻未能肯定該如何著手實行。究竟HIRP 有哪些長處和不足?HIRP 如何幫助華為發展新技能?華為應如何再度求變,從而真正受惠於這套開放創新模式?

本案例最後更新於2016 年7 月;歡迎電郵至bmcase@ust.hk 索取案例全文

徐岩教授曾於巴塞隆拿ESADE 商學院「全球開放式創新會議」上分享華為案例

有關華為創新研究計畫(HIRP)的專家意見

加州大學伯克萊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Henry Chesbrough ─「開放式創新概念」之父

華為在電訊設備市場迅速崛起,技術引領全球,而且增長迅速,旗下產品從早期複製其他技術,發展成如今領先全球的技術突破,在未來數年決心領導市場。

華為得以成功,部分原因在於本身建立了一系列的「創新」措施,藉以開創及發展各種新技術。華為清楚理解何謂開放創新模式,因而推出HIRP 計劃,經過深思熟慮後將開放創新模式應用在電訊領域上。HIRP 可說是展現了「中國式的開放創新」模式。

本案例研究詳細記錄HIRP 如何尋求中西多位學者的支持與合作。HIRP 在成立之時,亦曾探討多間公司的創新政策,當中包括電訊及藥品等其他行業,最終決定參考思科這類公司的個案,廣泛善用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的技術,而非仿效法貝爾實驗室(Bell Laboratories) 在自設的多元實驗室裡自行開創新發明( 惟即使有新發明,卻往往難以為姐妹業務單位AT&T 適時提供新技術)。

一如思科,華為善用HIRP 廣納一流的學術研究人員。本案例分析了這種方式的挑戰:優秀的學術研究人員往往早已有其研究綱領,且通常已獲全面實行研究所需的資金。華為這類公司必須就本身有能力開展的研究項目,引起研究人員對專案的興趣,而正是因為有機會看到研究成果應用於現實世界中,才會驅使一流的學界人才願與華為合作。他們彼此間並非如供應商的管理關係,反而像科研的合作夥伴關係。案例研究中所提及的多位教授對於與華為合作的經驗,顯然感到印象難忘。

本研究的作者來自科大,與華為有廣泛接觸,在研究本案例的過程中亦曾訪談其他大學的多位學者,因此本研究對有意瞭解相關題目的讀者極具價值,有助讀者瞭解創新變革過程、中國科技巨擘崛起、開通及善用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華為技術有限公司技術合作部部長兼華為創新研究計劃主管林海波

採用開放創新模式,目的是要超越機構本身的界限,獲得更多智慧成果、人脈連結及創新靈感。華為推出多項計劃資助頂尖學府及研究機構,以應對資訊及通訊科技領域的共同挑戰,而華為創新研究計劃(HIRP) 是其中之一。計劃運用開放創新合作模式,作為華為推行發展策略的重點方針,支持華為建立更緊密連系的世界。HIRP 是一個靈活、開放的創新機制,至今已吸引全球各地數千位研究學者,在多個不同領域開展創新研究。HIRP 的合作夥伴形成優秀的人才網絡,讓華為及其合作夥伴加倍善用知識創造的優勢。

HIRP 及其前身計劃自1999 年起實施至今成就了不少研發成果。今後,HIRP 將不斷壯大,專注推動資訊及通訊科技領域實踐開放創新模式。華為深信,業界與學界合作是激發創新意念的重要催化劑,有助科技以至整個社會今後在一個更緊密連系的世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