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由科大商学院康信商业案例研究中心提供的研究案例,原文由齐懿声、金容硕、徐岩及洪明仪教授共同撰写
华为的历史、表现及架构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于1987 年由任正非先生创立,最初代理销售电话交换机。有别于中国内地其他公司,华为并无与外资公司组成合营企业,藉以获得相关的技术知识和产能,而是决定自行研发交换机的生产技术。
华为在创立后首20 年内,已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信息及通讯科技解决方案供货商(ICL)。及至2016 年,总收入达751 亿美元,在全球财富500 强企业中名列第129 位;同年,华为的员工人数超过170,000 人,遍布全球170多个国家。
在管理架构方面,由华为的创办人任正非先生担任行政总裁,与另一名轮值行政总裁共同领导公司。
华为共有三个不同的业务组别,包括:运营商业务、企业业务及消费者业务,分别服务不同客户群。
企业理念
华为各个层级重视分秒必争的企业文化,部分原因是由于信息及通讯科技业界的竞争十分激烈。
「十多年来我天天思考的都是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也没有什么自豪感,而是危机感。也许是这样才存活了十年。我们大家要一起来想,怎样才能活下去,也许才能存活得久一些。失败这一天定会到来,大家要准备迎接,这是我从不动摇的看法,这是历史规律。」
华为行政总裁任正非(2014 年)
华为有多重视研究?
在华为全体员工中,共有45% ( 即76,000 人) 从事研发工作。
「过去26 年来,我们每年至少投入销售收入的10% 在研发方面。就在去年,华为在研究上花了年销售收入的14%。另外,研发总投入的10% 会投在对未来技术的研究上。」
华为产品与解决方案总裁丁耘(2015 年)
华为创新研究计划 (HIRP )
「我们要把HIRP 打造成华为全球科技界、研究机构和高校家喻户晓的开放式创新品牌。」
华为轮值行政总裁徐直军
HIRP (Huawei Innovation Research Program) 于2010年成立。在2014 年,华为推出了HIRP 开放式创新平台。
及至2015 年底,华为与世界各地多间顶尖大学和学术团队建立起长期的研究合作关系,以香港科技大学为例,双方的合作方式就是透过设立「华为– 香港科大创新实验室」。截至2015 年,科大不同学系的24 位教授共参与了53 个研究项目,在华为– 香港科大创新实验室研究出逾90 个技术解决方案。
截至2015 年底,华为在世界各个主要司法权区拥有逾41,000 项专利,单在中国内地已获授逾24,000 项专利,并连续多年成为内地专利数目最多的拥有者及申请者。
筛选合作项目
每年,华为会参照专家对未来科技发展趋势的预测、客户的综合实际需要,以及研发过程中遇到的技术瓶颈,从而制订发展策略计划。除了一些肯定具市场潜力而华为又拥有自行研发技术的项目外,所有其他项目一律透过HIRP 平台开放予外界合作伙伴参与。
根据策略计划获批准进行的研究项目会列为HIRPFlagship( 华为旗舰资助项目) 或HIRP Open( 华为开放资助项目)。HIRP Flagship 是一个仅限邀请的合作模式,对象主要是在世界顶尖学府和研究机构从事信息及通讯科技相关先进研究的专职学者。
HIRP Open 则是一些更具前瞻性的项目,旨在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而这些领域往往是华为并不熟悉的范畴,又或者是华为尚未具备相关研发能力的项目。
为了鼓励拓展创新思维,华为增加了HIRP Open 的拨款。在2015 年,HIRP Open 列出100 个研究题目,并接获近400 份研究方案,其中约15% 属于HIRP Open研究题目以外的范畴。
项目管理
视乎学术团队及华为相关工程师的相对专业水平,华为或会派员到大学与学术团队合作,又或跟对方定期会面或进行电话会议。
项目评估
项目一经完成,评审委员会随即会仔细评估研究结果的价值,并由华为的项目经理负责发表研究成果。
过去仅有少数项目无法达到默认目标,所占比例非常少。
探究前路
「如果用标准化专家和他们的参数来评估项目的价值及意义,很多基础技术不会被视为重要专利,因为它们不能被标准化。」
香港科技大学计算器科学及工程学系腾讯工程学教授张黔
华为从业界追随者变成业界先驱,在引领行业创新技术时自必也会遇上挑战。华为深信,开放式创新( 特别是业界与大学携手合作) 是克服挑战的不二法门。
HIRP 计划得以成功,关键在于其开放式创新由项目开始至完成,以至评估过程的各阶段均经过精心设计和严格执行。可是,华为技术合作部部长林海波博士清楚知道,目前符合默认目标、足以作商业化投产并加以应用的合作项目为数过多。这是否意味HIRP 现行的运作模式无法鼓励华为的工程师承担高风险项目,探究一些足可改变业界前景的研发项目?
林海波博士和他的团队热切希望改进HIRP 计划,却未能肯定该如何着手实行。究竟HIRP 有哪些长处和不足?HIRP 如何帮助华为发展新技能?华为应如何再度求变,从而真正受惠于这套开放创新模式?
本案例最后更新于2016 年7 月;欢迎电邮至bmcase@ust.hk 索取案例全文
徐岩教授曾于巴塞隆拿ESADE 商学院「全球开放式创新会议」上分享华为案例
有关华为创新研究计划(HIRP)的专家意见
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哈斯商学院教授Henry Chesbrough ─「开放式创新概念」之父
华为在电讯设备市场迅速崛起,技术引领全球,而且增长迅速,旗下产品从早期复制其他技术,发展成如今领先全球的技术突破,在未来数年决心领导市场。
华为得以成功,部分原因在于本身建立了一系列的「创新」措施,藉以开创及发展各种新技术。华为清楚理解何谓开放创新模式,因而推出HIRP 计划,经过深思熟虑后将开放创新模式应用在电讯领域上。HIRP 可说是展现了「中国式的开放创新」模式。
本案例研究详细记录HIRP 如何寻求中西多位学者的支持与合作。HIRP 在成立之时,亦曾探讨多间公司的创新政策,当中包括电讯及药品等其他行业,最终决定参考思科这类公司的个案,广泛善用史丹福大学等机构的技术,而非仿效法贝尔实验室(Bell Laboratories) 在自设的多元实验室里自行开创新发明( 惟即使有新发明,却往往难以为姐妹业务单位AT&T 适时提供新技术)。
一如思科,华为善用HIRP 广纳一流的学术研究人员。本案例分析了这种方式的挑战:优秀的学术研究人员往往早已有其研究纲领,且通常已获全面实行研究所需的资金。华为这类公司必须就本身有能力开展的研究项目,引起研究人员对项目的兴趣,而正是因为有机会看到研究成果应用于现实世界中,才会驱使一流的学界人才愿与华为合作。他们彼此间并非如供货商的管理关系,反而像科研的合作伙伴关系。案例研究中所提及的多位教授对于与华为合作的经验,显然感到印象难忘。
本研究的作者来自科大,与华为有广泛接触,在研究本案例的过程中亦曾访谈其他大学的多位学者,因此本研究对有意了解相关题目的读者极具价值,有助读者了解创新变革过程、中国科技巨擘崛起、开通及善用学术研究的重要性。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合作部部长兼华为创新研究计划主管林海波
采用开放创新模式,目的是要超越机构本身的界限,获得更多智能成果、人脉连结及创新灵感。华为推出多项计划资助顶尖学府及研究机构,以应对信息及通讯科技领域的共同挑战,而华为创新研究计划(HIRP) 是其中之一。计划运用开放创新合作模式,作为华为推行发展策略的重点方针,支持华为建立更紧密连系的世界。HIRP 是一个灵活、开放的创新机制,至今已吸引全球各地数千位研究学者,在多个不同领域开展创新研究。HIRP 的合作伙伴形成优秀的人才网络,让华为及其合作伙伴加倍善用知识创造的优势。
HIRP 及其前身计划自1999 年起实施至今成就了不少研发成果。今后,HIRP 将不断壮大,专注推动信息及通讯科技领域实践开放创新模式。华为深信,业界与学界合作是激发创新意念的重要催化剂,有助科技以至整个社会今后在一个更紧密连系的世界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