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如何迎接金融科技革命

金融科技在全球各地不但有望創造一系列新型、便捷的金融產品和服務,且可促進競爭、改善客戶體驗及降低成本。

相信這對消費者來說固然是好消息,但香港又是否具備足夠條件,在國際金融科技的開發及實踐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金融科技的無盡可能

第三、第四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陳家強教授指出,「金融科技」一詞涉及眾多範疇、產品及服務。

他表示:「現時各種全新的商業模式正應運而生,『個人對個人』借貸平台及網上發售的新保險產品便是其中一些例子。」由於網絡安全上取得進展,包括網上核實身份的新方法,均有助這些新商業模式的實踐。

他亦引用其他例子說明金融科技所帶來的機遇,包括銀行及保險公司使用大數據進行更深入的風險評估,從而作出更佳的定價決策。

區塊鏈(Blockchain) 技術或分佈式分類賬(DistributedLedger) 技術最初因為數碼貨幣的推出而備受關注,但近年在其他範疇的應用研究亦明顯增加。例如利用區塊鏈加快證券交易及按揭批核的速度。

陳家強教授尤其關注此項技術對貿易融資所能發揮的作用。「傳統上,貿易融資隨跨境貨運交易而產生,涉及一系列的中間人,以及複雜的認證及文件程序。分佈式分類賬可望令這一過程變得更輕鬆便捷。」

香港能否把握機遇?

陳教授認為,金融科技將無可避免改變行業的未來。「所以,如果香港能夠發展良好的生態環境,為業界提供正確的誘因,就能夠成為金融科技的樞紐。」

他相信,香港擁有卓越的數碼基建及旅遊基建,在此基礎上,相信香港與世界主要城市一樣,已準備好迎接金融革命。

他指出:「香港是世界級金融中心,擁有嚴謹及良好的監管環境,吸引各界攜手合作,共同努力。」

對此,香港金融管理局( 金管局) 金融科技總監周文正先生表示認同。鑑於金融科技發展迅速,金管局於2016年3 月成立金融科技促進辦公室,以促進本港金融科技業健康發展。

周先生表示:「香港肯定有潛力成為亞洲的金融科技中心,因為香港是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擁有穩健而高效的金融基建,例如涵蓋港元、美元、人民幣及歐元的跨幣種大額支付系統,亦有大量跨國資訊科技公司及服務供應商。」

不過,許多金融科技應用尚未經過經濟衰退的考驗,因此周先生亦謹慎地指出可能潛在的挑戰。

「金管局面對的最大挑戰,在於既要為使用金融科技的消費者提供充足保障,同時又要保留適當的彈性,不致窒礙金融科技的發展空間。我們的工作是在市場發展與用戶保障之間找到良好的平衡。對於現有市場參與者而言,創新的金融科技往往為其業務帶來顛覆性的影響。因此,他們需要迅速調整營運模式,以抵禦金融去中界化(Disintermediation)、金融替置(Displacement) 及競

爭加劇帶來的威脅,希望長遠而言仍能與時並進。」

政府及監管機構的角色

陳教授指出,與內地市場相比,香港市場規模相對較小。「所以我們相信,香港金融科技業提供的服務及解決方案不應僅限於本地市場。我們希望香港在相關應用的研究及實踐方面成為卓越的金融科技中心。」

他表示,除了鼓勵香港金融機構加大金融科技研發投資及與初創企業建立聯繫外,特區政府亦正為一系列相關計劃提供資源。

「我們透過提供誘因的計劃,鼓勵本地及吸引香港以外的初創企業。政府亦已成立創業投資基金,與私營機構共同投資本地創新科技初創企業。」

數碼港等科技中心以較低租金向初創企業出租場地,營造創新與協作的生態環境。

陳教授表示:「我們正在建立多個資源及研究中心。政府資助的應用科技研究院(ASTRI) 正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多項計劃,重點包括網絡安全及區塊鏈。」

他補充,政府希望本地各大專院校、其他研究機構及企業在金融科技應用領域開展更多合作。

為了在香港取得成功,新興的金融科技業需要有掌握相關技能的專業人才和團隊。

陳教授表示:「我們應鼓勵青少年投身科技行業,需要投放更多資源進行人才培訓。我認為科大可在這方面履行這一使命。我們需要的人才既要熟悉相關技術,又要懂得如何將相關技術應用於商業服務行業,特別是金融業。」

周文正先生指出,金管局一直積極尋找金融科技範疇的跨境合作機會。

他指出:「香港可以參與中國內地金融科技的高速發展。香港可以發揮橋樑作用,促進內地企業進入環球市場,推動外國公司在中國內地擴展業務。我們亦繼續尋求與其他地區合作的機會,創造協同效應。」

在六月份,金管局與深圳市金融發展服務辦公室同意加強兩地合作,為銀行及金融機構在金融科技研發及應用方面,提供有利業界發展的環境。

去年年底,金管局與英國金融行為監管局(Financial Conduct Authority) 訂立合作協議,促進雙方合作,推動金融創新。

本地方面,金管局已推出一系列舉措,當中包括為銀行業而設的「網絡防衛計劃 (Cybersecurity Fortification Initiative)」;開展有關分佈式分類賬技術的研究;與應用科技研究院合作建立金融科技創新中心,並推出「金融科技人才培育計劃」,為本港學生提供超過100 個實習職位;亦與數碼港合作,協助銀行及儲值支付工具(Stored Value Facilities) 營運商舉辦「腦力編程馬拉松(Hackathon)」及「加速器(Accelerator)」比賽。

金管局已推出儲值支付工具監管制度,加強有關監管。現時本港有13 家營運商及三家銀行已發行儲值支付工具。

周先生表示:「我們相信相關措施及合作可以為金融科技公司提供重要機遇,提升在本港以至全球的服務水平。」

制訂監管架構

陳家強教授認為,隨著市場環境迅速變化,監管機構及業界人士必須盡更大的努力相互理解。

「既要鼓勵創新,同時亦要為投資者提供基本保障。金管局已設立一個『金融科技監管沙盒(FinTech Supervisory Sandbox)』,以先導形式試行各項金融科技計劃,而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及保險監管機構亦已設立相關的金融科技辦事處。」

要讓客戶及投資者放心,業界才能推出新的產品或服務,而行業最終才能真正受惠。他建議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