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與商界的機遇
曾見證中國內地經濟改革開放的兩位香港商界翹楚暢談「一帶一路」,分享這個宏圖對香港發展的意義及未來機遇
把習主席「一帶一路」願景轉化為實質計劃的過程中,香港企業家、商界及政府機構定可擔當重要角色。
本地公司或機構在考慮如何參與「一帶一路」項目時,首先需搜集大量資料和進行評估,要解答例如投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需具備哪些條件?在哪些國家投資可能最先結出碩果?需要做些什麼初步準備及研究等?
羅康瑞博士及捷成漢博士兩位企業家見識廣博、營商經驗甚豐,對上述問題及許多其他潛在問題的答案了然於胸。羅博士是房地產開發公司瑞安房地產主席兼香港貿易發展局(香港貿發局)主席,捷博士是家族貿易集團捷成洋行有限公司主席及香港貿發局之香港歐盟經濟合作委員會委員。兩位亦是香港科大商學院顧問委員會成員。
他們的公司業務遍佈香港內外,親身經歷了七八十年代內地經濟發展起步的階段,憑多年投資及營商經驗,兩人一致看好「一帶一路」倡議的前景。
「我認為『一帶一路』為香港及全世界帶來巨大機遇。」羅博士解釋,「沿線65 個國家擁有全世界六成人口,但目前GDP 僅佔全球三成,存在巨大上升空間。」捷博士強調,「一帶一路」的目標是開闢自由貿易通道,「這對本地及全球其他地區都是好事。」
他認為加強國際貿易對減少國家間的衝突、消除各國貧困有著深遠的積極影響。
羅博士亦表示,「當今世界秩序混亂,是因為有許多人仍面對貧困的生活環境。」
他認為「一帶一路」是一個互惠共贏的項目。「投資者不是為了剝削發展中國家的人民,而是希望藉參與和投資與他們共享繁榮。」
空隙有待填補
鑑於特朗普推行「美國優先」政策,英國脫歐觸發整個歐洲大陸對全球化的熱情驟減,羅博士與捷博士不約而同認為,「一帶一路」倡議在此時此刻更具意義。
捷博士認為,中國在如此寬廣的地理範圍內推廣及加強貿易、投資及文化交流,彰顯其願意承擔更多國際責任。
「從置身世界舞台之外,繼而成為全球焦點,這是中國的自然發展過程。」他表示。
羅博士指,在目前這個前景不明的年代,需要有擔當領導角色的人。他說,「真空有待填補,而我認為,中國是最佳人選。」
借鑑內地經驗
捷成洋行在香港的歷史根源可追溯到1895 年,當時現任主席的祖輩從丹麥乘風破浪抵達香港,並在此成立公司。
上世紀七十年代,文化大革命接近尾聲,捷成洋行重返內地市場,捷博士正是於此時走進家族企業。最初,公司以北京一間酒店客房充當「辦公室」,檔案櫃就放進浴室內。
與捷博士一樣,羅博士亦在為今日之成就苦心經營。1984 年,他與共青團合作在上海動工興建酒店。
他認為,對於目前正在招商的「一帶一路」國家,以及希望在沿線國家投資和磋商的人士,中國內地的經驗值得借鑑。
「我認為其他國家可研究中國改革大獲成功的原因,學習其路線方針及改革措施。」他表示。
捷博士根據自身經驗,列出一些在發展較慢國家投資的基本考慮標準。
「首先,健全的法律法規,以及良好的企業管治是不可或缺的。」他解釋。
「其次,當地電力供應必須有保障;此外,員工需要有良好工作態度、願意合作且忠誠。」
羅博士表示,香港貿發局現已開展相關研究,為港商選出一些「一帶一路」沿線最「適宜投資」的國家。
「亞洲首選泰國、越南及印尼等地;阿聯酋及沙特阿拉伯是中東較為成熟的國家;在歐洲國家中,我們選了波蘭、捷克及匈牙利。」
發揮香港優勢
鑑於香港金融業發展成熟,專業服務齊全完善,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樞紐。兩位商界領袖都認為「一帶一路」可為香港提供大好發展契機。
「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單是亞洲,『一帶一路』基建便需要高達八萬億美元的投資成本,」羅博士指出,「內地根本無法為所有項目融資。」
「希望我們能構建一個平台,確保有意投資『一帶一路』的國際資源以香港為基地。這可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突破,為香港年輕一代提供大量機遇。」
羅博士將率領香港貿發局代表團前往泰國和越南。「我們會去考察具體項目,而不是禮節性的拜訪。代表團包括有投資銀行家參與的工作小組,與我們共同發掘一些有潛力的項目。」
捷博士提及《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指出CEPA 與「一帶一路」兩者對香港經濟發展的價值。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香港以製造業為主,後中國實施改革開放,這實在是香港之福,惟這種商業模式缺乏可持續性。」
「在前往內地投資時,香港企業家總是打頭陣,為許多海外投資者投石問路。CEPA 為我們帶來了競爭優勢,是內地送給香港的一份厚禮。」
捷博士認為,除法律完善、監管嚴格外,香港還有其他無形的商業魅力。
香港不受地緣政治影響,他認為這也是香港的一大優勢。
「與其他文化交流意味著必須做好傾聽新觀點及學習新事物的準備。若向來不是『胖子坐船一邊偏』,我們就更容易做到不偏不倚,香港正是如此。」
「香港環境和氣氛合適,可舉辦(發展一帶一路項目)所需的正式及非正式研討,」他表明,「香港有其獨特的精神:工作高效、注重結果及一視同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