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亞:合作共贏促發展
儘管中亞市場在國際商界一直鮮有露面,但該地區在未來十至十五年內定會逐步發展,躋身全球最重要的新興國家之列。「一帶一路」倡議跨越中亞各國,雖說到目前為止不少基建仍處於構思階段,卻已帶動該地區出現了明顯的變化。與此同時,中亞地區各國之間存在多重相似與相關的聯繫,但尚未結盟。該地區具有多元化特性,其動向究竟會成為實踐該雄心勃勃、橫貫大陸計劃的助力抑或阻力?
處於文明的十字路口
中亞一直處於文明的十字路口,由古絲綢之路連成一線。該地區的核心部分包括五個1991 年獲得獨立的前蘇聯國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此等國家從未承認前蘇聯時期遺留下來的邊界,故此成為領土及水域爭端以及種族間衝突的主因。地理上,中亞處於富庶的大歐亞大陸中間,鄰近不斷發展的土耳其、對外開放的伊朗、影響力不斷擴大的中國、加速發展的印度、戰事不斷的叙利亞及具領導地位的俄羅斯。
中亞的多元化與動態活力
倘現代中亞是一個完整的新興經濟體,佔地就與南非相若,然而其增長速度更快,不論在人口增長及經濟增長上亦然。這比較可更清晰地理解該地區在新興市場中的重要性,但考慮其他情况後,如此概括的說法恐會造成誤解。
中亞國家代表不同的經濟體系。哈薩克斯坦及土庫曼斯坦等石油與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在過去二十年中獲得高油價帶來的豐厚回報。不太富裕的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及烏茲別克斯坦則不得不更倚重前蘇聯的工業遺產及農業潛力。此等國家大量公民在國外工作,主要在俄羅斯,然後匯款回國,而這只是此等國家依賴俄羅斯的許多方式之一,直至最近他們開始較倚賴中國。同時,數碼技術被視為該地區最重要的新經濟契機:內陸國家機會不多,別無他選。
政治模式亦差異很大。吉爾吉斯斯坦常被西方視為該地區唯一的真正民主國家,接下來是保守獨裁的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則將強勢的獨裁領導方式與強調建設及發展人力資本相結合。執政逾二十五年的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穆夫最近逝世,象徵該前蘇聯時代的元老人亡政息。無獨有偶,與古巴的事態亦有相似之處,意思是說,勞爾.卡斯特羅被認為較斐代爾溫和,但實力相差懸殊,卻可能更有能力進行逐步自由化改革。
社會的發展可代表卓越文化遺產,以及是否具有人力資源的優勢。中亞乃百餘種族的家園,擁有30 多種語言,信奉世界上最主要之一的宗教(伊斯蘭教)。人口相對較年輕- 年齡中位數不到27 歲,受過良好教育,識字率幾乎達到百分之百,高等教育在學率高達50%。吉爾吉斯斯坦在構建人力資本方面最積極,中亞美利堅大學建校二十餘年,一直在幫助當地青年獲得世界一流的教育,哈薩克斯坦亦不遜色,納扎爾巴耶夫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向年輕的哈薩克人提供免費教育。儘管如此,婦女賦權、移民、人才外流及延遲城市化等問題仍然存在。在社會上找不到較好工作的年輕人,他們面臨原教旨主義者及ISIS 助推的宗教極端勢力及恐怖主義的風險。
此多元化、複雜而充滿活力的地區將古代文化及傳統與前瞻性願景結合,正處於從過去過渡至偉大未來之際,一帶一路可能有助促進其過渡歷程。
一帶一路:在中亞的影響力
計劃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北部及南部走廊均跨越中亞,使其成為投資總額達8,900 億美元基礎設施中相當大份額的受益者。
中亞長期以來極需各種基礎建設,包括交通運輸、供水及能源系統等。僅建設就為該地區帶來巨大的經濟契機。此外,更重要的是,該等規模的基礎設施系統將透過乘數效應產生更多資金,創造更多工作機會。基礎設施需要維修及保養,相鄰行業的整個生態系統亦會演變,包括能源、運輸、維修與建造、零售、餐飲、酒店、資訊科技與電訊、金融、技術與商業服務、保安等的當地中小型企業將可望受惠。
與此同時,這是人類史上規模最大、造價最昂貴、情況最複雜的一個開發項目,而且還在最不確定、最不穩定的地區進行。為了降低成本及實施風險,較明顯的硬性基礎設施建設必須得到軟性的基礎設施與扶持系統的支持,例如投資、貿易與稅收調控、技術與環境標準、套匯與調解方案等。
該地區現只靠唯一軟性基礎設施與扶持系統機構支持,即透過歐洲經濟聯盟、上海合作組織及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協作作。由於此等組織最初並非為支持絲綢之路經濟帶而設,因此在互相磨合與適應方面仍有待發展。
雖並不是一帆風順,但絕對是最有效的前進方向。對於此種規模與期限的項目,信任是十分重要的,因此能增加透明度及鞏固合作關係的任何方法都是值得各方加倍努力。
文:斯科爾科沃管理學院新興市場研究所(IEMS)
Alexey Kalinin
斯科爾科沃管理學院IEMS所長
Gaukhar Nurgalieva
斯科爾科沃管理學院IEMS
歐亞研究所主管
Oleg Remyga
斯科爾科沃管理學院IEMS
中國研究所主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