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天賦語言能力的Martina Fuchs能說九種不同語言,但她仍積極爭取學習機會,報讀環球金融理學碩士課程,冀掌握更多金融知識,透過她的記者天職,向世界各地人民解釋今天複雜的金融市場。
即使Martina Fuchs已能說八種不同語言,但她卻認為學海無涯,正在學習第九種語言 ─ 國語;她生於瑞士蘇黎世,是一名足跡遍全球的國際記者,曾派駐日內瓦、開羅、倫敦、杜拜等地;她主要負責有關商業新聞的採訪和報導,曾於路透社(Reuters)工作,現任職中國中央電視台(央視),為實踐一個可敬的抱負,她把握增進全球金融市場知識的機會。
[img]/files/Content/Uploads/JCP57954-aec67db2-4514-4314-bd32-e0b34f8d7733.JPG[/img][img]/files/Content/Uploads/BJ_seminar_2-976a55de-f8f9-4959-b37f-fbb09275af06.jpg[/img]
學習「右至左」書寫
Martina來自擁有多元文化的瑞士,瑞士採用包括德文、法文、意大利文及羅馬傳語等四種語言。她的母語是瑞士德語,除法文和意大利文外,她還能說英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阿拉伯語、斯瓦希里语,以及目前正積極學習的國語。Martina認為學習其他語言的竅門是要持開放心態、勤奮,以及對該國、人民和文化的熱衷。
她說:「多年來,我好像在自己的腦袋建造了一個『語言櫃子』,有需要時便會拉開抽屜,讓我可與例如攝影師以國語商討訪問的拍攝安排;又或者以阿拉伯語由『右至左』書寫電郵,與在也門的朋友保持聯繫。」
她相信學習語言應盡量找機會應用在實際生活,如能在學習語言的國家生活更事半功倍。她身體力行,於2012年開始在北京工作,現已可用國語在內地流行社交媒體微信與朋友聊天、又例如與華誼兄弟的王中磊等名人進行電視訪問、又或者與北京當地計程車司機暢談市內的塞車問題。
Martina目前任職於央視的國際英語頻道,擔任新聞節目Biz Asia記者。她表示在央視工作取得很多寶貴經驗,包括可接觸到新的工作文化、增加鍛鍊國語的機會,以及建立更廣闊的人際網絡。
此外,央視令她有機會獨家採訪一些重要人物,例如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2014年福布斯中國首富)、蒙古財務部長烏蘭 (Chultem Ulaan)及澳洲貿易部長安德鲁羅波(Andrew Robb)。
「雖然北京空氣欠佳,但貴為中國首都,是世界焦點,在這裡可見證中國的發展歷程,由過去以國有企業為主邁向新的階段,親身經歷重要經濟改革、三中全會、人民幣國際化等經濟歷史時刻。」
冀加深對金融市場了解
Martina認為作為一名在北京工作的外國記者,可肩負把最新財經信息傳遞予內地及國外觀眾這個重要使命。為把工作做好,她決意自我增值,希望加深對全球金融市場的認識。
因此她修讀由香港科大商學院及紐約大學 Stern商學院合辦的環球金融理學碩士課程。為期12個月的課程特別為繁忙的專業人士而設,課堂主要安排在週末,分別在香港、紐約和北京三地上課,一般而言,一班會由來自超過十個不同國家及十五個不同國籍的同學組成。
Martina表示:「由於課堂在三個全球主要經濟樞紐舉行,我們可同時了解中國內地、華爾街及亞洲新興市場的特色,把所見所聞融會貫通,放諸世界。此外,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讓我體會豐富的多元文化,能置身真正全球化的學習環境。」
課程涵蓋最新的金融業知識,例如資產組合管理和分配,以至企業財務及風險管理等多個範疇,授課形式結合互動講學、真實個案及全面的專題研習。Martina指課程包括一些她較少接觸內容,如衍生產品市場中一些涉及複雜計算的波動率指數及遠期合約對沖策略,但憑充足準備和努力,她仍能趕上其他在金融業有較豐富經驗的同學。
打破國界隔膜
在環球金融理學碩士課約40名同學中,大部份均從事金融或投資行業,Martina可謂其中一個少數例外,而她獨特的人際網絡恰好能為其他同學作出貢獻。
Martina藉著她與行內建立的「關係」,曾邀請了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投公司)前副董事長、總經理兼首席投資官高西慶,以及曾任中投公司監事會監事長和現任中國國際金融有限公司(中金公司)董事長金立群兩位金融界重量級人物,到北京課堂分享真知灼見。課程鼓勵學員互動交流及邀請行內專家分享實際經驗,同學對這類業內分享活動反應熱烈。
Martina表示她在央視的其中一項職責是與內地公司、政府部門及機關建立溝通及消息來源渠道,因此她可憑這個平台建立跨文化的橋樑,向內地以至世界各地民眾解釋現今複雜的金融市場,令他們可掌握重要信息作出更明智的決策。她的抱負與科大商學院願景不謀而合,希望為全球作出正面貢獻。
目前,Martina於央視緊守崗位的同時,正計劃在未來於倫敦成立自己的投資顧問公司。但實現計劃前,她先會完成環球金融理學碩士課程,以更豐富的金融知識裝備好自己,再繼續她跬步不休、饒富意義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