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熙和葉文慧剛於今夏完成「學生管理投資基金」課程(Student Managed Investment Fund,簡稱SMIF)。他們在總結學習體驗時表示,課程中所獲的知識和經驗為他們帶來最大「回報」。

兩位同學分別主修工商管理理學士財務及經濟,以及理學士計量財務學。兩人指SMIF不單純是教授投資及股票買賣,課程著重以有系統的方式教導學生投資管理、證券研究,以及專業投資管理人員應有的態度。

[img]/files/Content/Uploads/P13215_01_021-87d6f5c9-2175-4add-a6d0-8979de657e4f.JPG[/img]

在惠理集團支持下,科大商學院於2011年成立惠理投資研究中心,旨在鼓勵研究和培育投資管理人才。除進行有關投資的研究和舉辦學術活動外,還撥款港幣500萬元種子基金設立「學生管理投資基金」,讓學生親身體驗基金投資和管理。截至2014年5月為止,基金累積盈利達120萬港元,跑贏恆生指數3%。

建立投資責任

何立熙認為:「當自己揀選股票有出色表現時,我們當然高興,但真正的滿足感是來自過程中領略如何成為具責任感的專業基金經理。」

他解釋:「假如是自己的個人投資,我可隨意揀選自己心儀的股票,投資成績好壞只有自己才知。但當日後要代表其他基金進行投資時,我們投資的每分每毫都需向客戶負責,這些錢可能是退休人士的多年積蓄,又或者是幫助貧窮人士的慈善基金。」

SMIF課程讓學生根據審慎的投資指引和原則, 針對分析個別公司或股票進行投資。學員包括本科生及工商管理碩士生,他們分成四至五人一組,各組負責兩個不同行業,需就自己建議的公司
提交研究報告,以及直接參與挑選股票的過程。

葉文慧表示:「基金不是短期投機活動,我們只會按公司的基本因素,發掘具增長潛力的股票。此外,我們需向基金的投資委員會解釋建議,委員會成員包括課程導師、學生基金經理及惠理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家透過投票作出最終的投資決定。」

發揮互相學習精神

葉文慧補充:「由於我是課程中唯一的二年級本科生,相比其他已經擁有實際投資經驗的工商管理碩士生,最初難免感到有點壓力。」

每班SMIF 課程約20 人,約有一半是工商管理碩士生及海外交換生,他們當中不乏經驗豐富的基金經理或個別行業的專家。葉文慧認為與他們一起學習獲益良多,因為他們擁有不同的視野,且樂意分享其實際經驗。

惠理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兼任助理教授梁新指出:「課程鼓勵擁有不同背景和經驗的學生互相學習,他們會擔當不同的角色,例如本科生會擔任基金經理,而即使擁有相關投資經驗的工商管理碩士生則有機會擔任分析員,以不同角度為團隊作出貢獻。雖然修讀工商管理碩士的同學一般擁有較多的工作經驗,但本地的本科生亦可發揮所長,例如協助來自海外的工商管理碩士生或交換生了解內地經濟情況及公司特色等。」

梁新教授表示課程將繼續培訓專業投資管理人員所需的技巧和需履行的責任,另基金亦會研究其他投資溝道,例如年初公布的「滬港通」等。

今年畢業的何立熙已獲一間大型銀行聘用,成為該行商業銀行部的見習行政人員。他表示新工作將不會涉及挑選股票的範疇,但他在SMIF 課程中所學的知識,例如分析一間公司的實力,將有助他為銀行挑選合適的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