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熙和叶文慧刚於今夏完成「学生管理投资基金」课程(Student Managed Investment Fund,简称SMIF)。他们在总结学习体验时表示,课程中所获的知识和经验为他们带来最大「回报」。
两位同学分别主修工商管理理学士财务及经济,以及理学士计量财务学。两人指SMIF不单纯是教授投资及股票买卖,课程着重以有系统的方式教导学生投资管理丶证券研究,以及专业投资管理人员应有的态度。
[img]/files/Content/Uploads/P13215_01_021-87d6f5c9-2175-4add-a6d0-8979de657e4f.JPG[/img]
在惠理集团支持下,科大商学院於2011年成立惠理投资研究中心,旨在鼓励研究和培育投资管理人才。除进行有关投资的研究和举办学术活动外,还拨款港币500万元种子基金设立「学生管理投资基金」,让学生亲身体验基金投资和管理。截至2014年5月为止,基金累积盈利达120万港元,跑赢恒生指数3%。
建立投资责任
何立熙认为:「当自己拣选股票有出色表现时,我们当然高兴,但真正的满足感是来自过程中领略如何成为具责任感的专业基金经理。」
他解释:「假如是自己的个人投资,我可随意拣选自己心仪的股票,投资成绩好坏只有自己才知。但当日後要代表其他基金进行投资时,我们投资的每分每毫都需向客户负责,这些钱可能是退休人士的多年积蓄,又或者是帮助贫穷人士的慈善基金。」
SMIF课程让学生根据审慎的投资指引和原则, 针对分析个别公司或股票进行投资。学员包括本科生及工商管理硕士生,他们分成四至五人一组,各组负责两个不同行业,需就自己建议的公司
提交研究报告,以及直接参与挑选股票的过程。
叶文慧表示:「基金不是短期投机活动,我们只会按公司的基本因素,发掘具增长潜力的股票。此外,我们需向基金的投资委员会解释建议,委员会成员包括课程导师丶学生基金经理及惠理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大家透过投票作出最终的投资决定。」
发挥互相学习精神
叶文慧补充:「由於我是课程中唯一的二年级本科生,相比其他已经拥有实际投资经验的工商管理硕士生,最初难免感到有点压力。」
每班SMIF 课程约20 人,约有一半是工商管理硕士生及海外交换生,他们当中不乏经验丰富的基金经理或个别行业的专家。叶文慧认为与他们一起学习获益良多,因为他们拥有不同的视野,且乐意分享其实际经验。
惠理投资研究中心副主任及兼任助理教授梁新指出:「课程鼓励拥有不同背景和经验的学生互相学习,他们会担当不同的角色,例如本科生会担任基金经理,而即使拥有相关投资经验的工商管理硕士生则有机会担任分析员,以不同角度为团队作出贡献。虽然修读工商管理硕士的同学一般拥有较多的工作经验,但本地的本科生亦可发挥所长,例如协助来自海外的工商管理硕士生或交换生了解内地经济情况及公司特色等。」
梁新教授表示课程将继续培训专业投资管理人员所需的技巧和需履行的责任,另基金亦会研究其他投资沟道,例如年初公布的「沪港通」等。
今年毕业的何立熙已获一间大型银行聘用,成为该行商业银行部的见习行政人员。他表示新工作将不会涉及挑选股票的范畴,但他在SMIF 课程中所学的知识,例如分析一间公司的实力,将有助他为银行挑选合适的客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