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集團成立短短14年,旗下網購平台在去年「雙十一」,創造了逾350億人民幣銷售額的世界紀錄,超過美國感恩節的購物金額。其集團首席財務官武衛女士於3 月18日與商學院同學及教職員,分享公司的發展里程和不斷推出新服務背後的原因。
武女士於2007年加入阿里巴巴,目睹公司繼淘寶網後,成功推出針對不同需要、改變用戶和商戶交易模式的網上平台、促銷活動、金融服務等,再發展至今天多元化的電子商務生態圈。
[img]/files/Content/Uploads/048-6054679a-8aa9-4af7-94ac-6d725b67f1f9.jpg[/img][img]/files/Content/Uploads/028-1b1661c0-315e-4375-9b45-409ae593dd09.jpg[/img]
追逐機會 ‧ 解決問題
武衛首先重溫集團創辦人馬雲先生的創業故事,如何經歷三次高考才進入杭州師範學院,如何從一名英文老師搖身成為互聯網風雲人物。集團成立時,中國賣家要找海外買家很困難,適逢當時互聯網興起,馬雲便於1999年與朋友設立了一個「簡陋」的網站 ─ 阿里巴巴B2B網站,揭開了該公司隨後十多年的發展序幕,推出一項又一項嶄新的服務。
武衛形容阿里巴巴集團的發展並不是為追逐機會,而是為解決問題,這信念成為公司推動業務發展的動力。她舉例說,由於網上交易往往出現買賣雙方的互信問題,買家在未收到貨前不願付款,而賣方在未收到付款前又不願付運,於是他們於2004成立「支付寶」,即第三方網上支付平台,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 進一步推動網購。
又例如公司成立多年後,累積了大量交易數據,於是2009年成立了「阿里雲」,成為數據管理平台開發商,提供以數據為中心的雲端服務(Cloud Computing Service)。武衛解釋:「外界看到阿里巴巴的創新概念實都是為了解決問題。」
定立進取指標
阿里巴巴不是一間輕易自滿的公司。全球每天已有一億人在網上「淘寶」,可供選擇的貨物種類多達八億,集團仍再接再厲,不斷有新的主意,包括在雙十一光棍節,創出「狂歡購物節」促銷活動,從一開始反應平平,到如今受瘋狂追捧。
阿里巴巴一直把客戶放在最重要的位置,特别是中小企客戶,希望幫助有意創業的人實現夢想。
要活102年
在分享活動中,負責主持的商學院副院長徐岩教授及參與同學亦有機會表達他們對網購的意見,與武衛互相交流,向她提出網購時可能遇到的問題,武女士表示集團重視社會責任,積極提升公司的透明度,她指阿里巴巴在發展過程中遇過和成功克服了不少問題,並會繼續追求夢想。
過去14年阿里巴巴從解決問題中找到商機,他們定下要活102年的目標,之所以選擇這一個數字,是因為公司建於1999年,加上102,到2101年,剛好跨越三個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