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年代建築業蓬勃興旺,工程學科是大學甚受歡的主修科目,工程畢業生亦自然成為職場寵兒。科大工商管理學院經濟學系教授黎麟祥當年正是一名土木工程系畢業生,任職5年工程師後,直言感到工作沉悶乏味,於是決定放棄專業,準備迎接新的挑戰。

當年黎教授在一間工程顧問公司服務時,報讀了一個有關城市規劃的兼讀課程,他認為城市規劃是一門較接近社會科學的學科,引起他對經濟學的興趣;加上80年代初,內地經濟改革起步,開始逐步由中央計劃經濟邁向市場經濟,黎教授對這重大的經濟改革深感興趣,不單有意了解,更希望為中國歷史性的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知識上的挑戰
告別工程專業,由零開始學習經濟談何容易。當年黎教授對經濟可謂一竅不通,但憑堅毅決心,終取得學習成果,於美國史丹福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的博士論文導師正是奪得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

「在起步階段尤感吃力,因為當年在史丹福的同學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學生,而且他們已學習了數年經濟,我惟有加倍努力才能趕上,但在整個過程中我的決心從沒絲毫動搖。」

他回想起陽光普照的加州及當地的共融文化,令他完全忘記自己曾是一名工程師,於是從不回頭,勇往直前學習他喜愛的知識和迎接箇中挑戰。

[img]/files/Content/Uploads/JCP50820-844a9f79-38ba-405f-8441-4d4bc51daa2c.JPG[/img]

教學相長
黎教授最初於美國執教,後來曾先後在香港和新加坡任教,他於2007年獲推薦加入美國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出任銀行的高級研究經濟師及顧問。

達拉斯聯邦儲備銀行是美國12間地區性聯邦儲備銀行之一,屬美國聯邦儲備系统(美國央行)的一部份,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政府金融機構。黎教授在這裡了解到經濟體制如何運作、規管及受政策的影響。

憑著這些經驗,在他現時任教的「全球化」或「國際宏觀經濟及財務」課堂中,學生有機會聽他講解美國以至全球經濟的運作模式,以及經濟政策的影響力,增加學習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當談及對中國經濟發展的貢獻,他表示在香港教學,是他對內地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主要途徑,因為他教導的學生日後多數會在香港或內地從事經濟及金融相關工作,他們可為區內經濟帶來正面及深遠的影響;而他指導的博士生亦有很大機會在區內大學任教,教授其他學生,因而影響不斷擴大,而且他們教學相長,發揮承先啟後作用。

推而廣之
黎教授除教學外,研究興趣涉獵廣泛,當中包括知識產權保護、國際貿易、全球價值鏈及人民幣國際化等。

以研究人民幣國際化為例,他預期如內地能放寬資本管制及發展金融市場至接近已發展國家的水平,人民幣可望成為亞太區的主要計價貨幣。

其中一個窒礙人民幣發展成國際貨幣的原因,是內地金融市場尚未成熟,市場缺乏投資工具,人民幣的可兌換性不够高。但黎教授並不同意完全放寬資本管制,因為這有機會吸引難以預測的熱錢流入,威脅內地金融體制的穩定性,引發類似1998年衝擊印尼和泰國的貨幣危機,因此他認為內地應採取審慎和循序漸進的步伐,避免任何不理想的經濟後果。

他表示會繼續研究人民幣作為主要計價貨幣及全球儲備貨幣的潛力。

黎教授同時希望引導市民大眾了解經濟學,和激勵同業對經濟學的研究。除了在報章撰文,與公眾及政策制定者分享自己的見解外,亦會透過如國際會議及研討會等學術交流活動,向其他經濟學者分享研究結果,希望啟發同業,砥礪切磋。他認為作為教師,不僅是向學生傳授知識和啟發思維,還可透過影響其他學者、政策制定者和公眾人士,為社會作出貢獻。

經濟教育的價值
黎教授留意到大部份美國大學生都有機會接觸和學習經濟學,有足夠知識去思考和討論經濟議題的美國人比例遠超內地,這是其中一個使美國成為一個高效率經濟體系的原因。中國為保持理想的經濟表現,其民眾必需認識和學習經濟,因此黎教授認為經濟教育對中國十分重要。

他今天透過科大商學院實現當年的抱負,把累積多年的經濟智慧及對現實經濟世界的了解與同學分享,他表示學院自由開放及支持研究的文化與美國相近,令他如魚得水 ─ 可在科大清水灣校園看得更廣、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