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80年代建筑业蓬勃兴旺,工程学科是大学甚受欢的主修科目,工程毕业生亦自然成为职场宠儿。科大工商管理学院经济学系教授黎麟祥当年正是一名土木工程系毕业生,任职5年工程师後,直言感到工作沉闷乏味,於是决定放弃专业,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当年黎教授在一间工程顾问公司服务时,报读了一个有关城市规划的兼读课程,他认为城市规划是一门较接近社会科学的学科,引起他对经济学的兴趣;加上80年代初,内地经济改革起步,开始逐步由中央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黎教授对这重大的经济改革深感兴趣,不单有意了解,更希望为中国历史性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知识上的挑战
告别工程专业,由零开始学习经济谈何容易。当年黎教授对经济可谓一窍不通,但凭坚毅决心,终取得学习成果,於美国史丹福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导师正是夺得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Joseph Stiglitz)。

「在起步阶段尤感吃力,因为当年在史丹福的同学都是来自世界各地的杰出学生,而且他们已学习了数年经济,我惟有加倍努力才能赶上,但在整个过程中我的决心从没丝毫动摇。」

他回想起阳光普照的加州及当地的共融文化,令他完全忘记自己曾是一名工程师,於是从不回头,勇往直前学习他喜爱的知识和迎接个中挑战。

[img]/files/Content/Uploads/JCP50820-844a9f79-38ba-405f-8441-4d4bc51daa2c.JPG[/img]

教学相长
黎教授最初於美国执教,後来曾先後在香港和新加坡任教,他於2007年获推荐加入美国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出任银行的高级研究经济师及顾问。

达拉斯联邦储备银行是美国12间地区性联邦储备银行之一,属美国联邦储备系统(美国央行)的一部份,是全球最具影响力的政府金融机构。黎教授在这里了解到经济体制如何运作丶规管及受政策的影响。

凭着这些经验,在他现时任教的「全球化」或「国际宏观经济及财务」课堂中,学生有机会听他讲解美国以至全球经济的运作模式,以及经济政策的影响力,增加学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当谈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贡献,他表示在香港教学,是他对内地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主要途径,因为他教导的学生日後多数会在香港或内地从事经济及金融相关工作,他们可为区内经济带来正面及深远的影响;而他指导的博士生亦有很大机会在区内大学任教,教授其他学生,因而影响不断扩大,而且他们教学相长,发挥承先启後作用。

推而广之
黎教授除教学外,研究兴趣涉猎广泛,当中包括知识产权保护丶国际贸易丶全球价值链及人民币国际化等。

以研究人民币国际化为例,他预期如内地能放宽资本管制及发展金融市场至接近已发展国家的水平,人民币可望成为亚太区的主要计价货币。

其中一个窒碍人民币发展成国际货币的原因,是内地金融市场尚未成熟,市场缺乏投资工具,人民币的可兑换性不够高。但黎教授并不同意完全放宽资本管制,因为这有机会吸引难以预测的热钱流入,威胁内地金融体制的稳定性,引发类似1998年冲击印尼和泰国的货币危机,因此他认为内地应采取审慎和循序渐进的步伐,避免任何不理想的经济後果。

他表示会继续研究人民币作为主要计价货币及全球储备货币的潜力。

黎教授同时希望引导市民大众了解经济学,和激励同业对经济学的研究。除了在报章撰文,与公众及政策制定者分享自己的见解外,亦会透过如国际会议及研讨会等学术交流活动,向其他经济学者分享研究结果,希望启发同业,砥砺切磋。他认为作为教师,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启发思维,还可透过影响其他学者丶政策制定者和公众人士,为社会作出贡献。

经济教育的价值
黎教授留意到大部份美国大学生都有机会接触和学习经济学,有足够知识去思考和讨论经济议题的美国人比例远超内地,这是其中一个使美国成为一个高效率经济体系的原因。中国为保持理想的经济表现,其民众必需认识和学习经济,因此黎教授认为经济教育对中国十分重要。

他今天透过科大商学院实现当年的抱负,把累积多年的经济智慧及对现实经济世界的了解与同学分享,他表示学院自由开放及支持研究的文化与美国相近,令他如鱼得水 ─ 可在科大清水湾校园看得更广丶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