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後,中國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 (壹基金)獲得各方踴躍捐助,支援各項救災及重建工作。壹基金善用社交網絡,通過微博圖片更新,讓救災過程即時展現在公眾面前,同時在官方網站上公開捐款去向,讓慈善事業變得更透明。壹基金及其開誠的辦事方式顯然成了中國慈善事業的一劑強心針,而這背後離不開功臣張敏——壹基金監事會監事及審計長。
投身慈善事業
張敏是中國內地早期全職投入慈善基金的金融翹楚之一,當被問及為何決心投身慈善,她的回答多了幾分隨遇而安的平和:「我覺得這都是人生的機緣巧合」。張敏90年代初來到香港工作生活,她被本地的公益廣告打動,「我覺得香港的公益廣告很出色,那個時候就想,如果大學剛畢業時看到這些廣告,或許就會選擇去義務教學一兩年。」而這份感動成了張敏加入公益行業的源動力。
[img]/files/Content/Uploads/Zhangmin 3 (Large)-8000465a-047d-4bc7-a85e-838f8bb1d768.jpg[/img]
張敏自2007年起全身心投入公益事業,起初服務於阿拉善SEE生態協會,擔任財務總監。SEE是中國第一間由企業家發起的環保公益組織,總部設在北京,協會致力在內蒙古阿拉善盟地區進行防止荒漠化項目,參與中國治理沙塵暴的工作。張敏在SEE工作三年,她向理事會與監事會負責,保證整個協會的財務運作順暢,也積累了第一手運營公益組織的經驗。
強調公開透明
離開SEE後,張敏加入了壹基金。2007年,著名演員及慈善家李連傑先生與中國紅十字總會合作設立「中國紅十字會李連傑壹基金計劃」,2010年壹基金在深圳註冊成立為一間獨立運作的慈善機構,繼續在內地開展公益事業。
張敏憑藉專業知識,幫助基金會實現公開透明的理想,宣傳慈善文化,提供人道援助,在中國建立深受信賴的社會服務平台。張敏表示:「我十分關注內部財務管理,並致力幫助基金會建立一套完善的資訊化系統,清楚記錄捐贈人、受益人、現金流入和流出等的多項細節訊息。」
壹基金的開放、透明度及專業性得到公眾認可,但張敏坦言,實現「公開透明」絕非輕而易舉。一方面,壹基金堅持遵守中國的國家規定,總體人員工資加行政費用不超過收益的百分之十,並且堅持在網路公開慈善收益與財政支出數目,另一方面,張敏和她的團隊積極對問題進行探討,借鑒業界經驗,爭取與大企業合作,讓慈善惠及更多有需要的人,這當中包括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和中國領先的社交網絡人人網。而這樣的拓展不僅僅局限於工作中,在科大求學的時候,張敏不但結識了各行業的精英人士,更交下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帶動他們加入志願者行列。
鼓勵科大校友參與
起初,張敏就入讀科大商學院EMBA中英雙語課程主要是出於對其他行業和領域的好奇心,但她亦表示:「科大的教育為我的事業發展作了一次非常好的整理。」
這種整理不僅僅在於專業知識,也在於相互交流。在科大,張敏的同班同學都來自不同公司,每間企業都有著不同文化,這樣的交流非常珍貴,而科大的教授當時就強調,要培養有社會責任的企業,在商學院講求進取和競爭的大環境下,張敏認為這種思維模式很值得思考。
在張敏的推動下,不少同學和校友也積極投身公益,她謙虛地說道,「很多校友都有做公益的意願,我只是給大家提供了一個選擇平台。」
讓她深感驕傲的是,王積剛、於剛校友都成為了SEE的會員,並鼓勵更多 (香港科大商學院) EMBA / MBA校友參與各種環境保護活動;德勤劉雲、李渭華校友都是壹基金的義務審計師;德勤許堅貞校友為SEE義務完成了內控體系,壹基金的義務風險管理諮詢顧問。
2013年壹基金發動「為愛同行」大型公益健行活動,採用團體健行的連續 (不間斷) 的活動方式,參加隊伍需要在16小時內依次抵達活動檢查點並完成山野和城市的50公裡健行,同時在限定時間內為壹基金公益專案籌集募捐,將公益慈善行動引入社會實踐行動之中。在張敏與校友於翠萍等人的積極推動下,科大學共有11支隊伍參加這次公益活動深圳站的比賽,成功募集捐款逾25萬元人民幣,他們也將繼續參加杭州站的比賽。
深圳站比賽完成後,於翠萍校友這樣寫道:「感謝捐款的各位善心人士,你們的大愛可以直接捐助690個兒童度過一個不再寒冷的冬天…讓我們堅持到底的理由,有您關注、支援、牽掛,也有凝凍災區孩子們的皺皺小手,流不完的鼻涕和樂觀的眼神…謝謝你們溫暖他們的冬天。」這段感激也是對關顧精神最好的總結,及積極與關懷態度,眾志成城可以為更多人帶來溫暖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