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族企業是世界重要的商業模式,其重要性在亞洲尤為突出,亞洲的家族企業已經成為當地經濟的中流砥柱。成功的家族企業自有其秘訣,但由於這類企業均為家族擁有,學術界對相關領域普遍缺乏的研究,導致社會對家族企業未有深入瞭解。
科大商學院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 (下簡稱研究中心) 專門進行家族企業,尤其是華人家族企業的研究以及開辦相關課程。目前,近七成的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大約五成的國內A股上市公司均為家族企業,令業界及學界廣泛需要針對有關課題的深入研究。
[img]/files/Content/Uploads/P12412_01_041 (Large)-00bbf75c-7603-43bd-ae8f-1fc477eb4c9e.JPG[/img]
研究中心主任金樂琦教授表示,中心有三大主要目標,第一是面對不同群體(學術界,從業者和經濟政策制定者)展開家族企業研究;第二是提供以家族企業為課題之課程;第三是通過舉辦圓桌論壇、演講活動、為不同公司度身定制的課程以及公開課程,在學者和從業者間架起溝通橋樑,縮小知識鴻溝。
金教授是金融學博士,亦是受過專業訓練的工程師,曾任職美國貝爾實驗室 (Bell Labs)。他的職業及學術經歷非常豐富,創辦過多間公司,曾在著名的家族企業、化妝品連鎖品牌莎莎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擔任主席兼行政總裁,在全球多家企業擔任過管理職位。此外,金教授曾在其家族創辦的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擔任首席營運總監,他現任該公司非執行董事。東方(海外)國際有限公司公司總部設於香港,主要從事海外貨櫃航運業務。金教授於2006年加入香港科技大學,之前曾擔任科大理事會成員。
參與研究中心管理亦包括彭倩教授。彭教授於2007年底加入科大,現擔任研究中心副主任。她早年於北京清華大學本科畢業,並獲科大頒發金融博士學位。
兩位教授均認為家族企業是一個重要課題,並著力研究和教授家族企業如何營運,以及如何面對和處理現今商業環境的挑戰。
家族企業研究曾一度被忽略
金教授稱:「學術界曾一度忽略家族企業,針對其經營效率及可持續性的研究少之又少,當中一個原因是研究者認為家族企業所佔的市場份額太小,在市場上影響力輕微。但這很明顯是誤解。」金教授表示,香港85% 的GDP源自家族企業,他們在中國無處不在,亞洲幾家最大的公司也屬於家族經營性質。
金教授說:「家族企業因為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存在很大差異,亦往往未有足夠數據進行量化研究,企業也不願意透露太多有關其家族生意的細節。事實上,知名學者亦是近20年才開始研究家族企業,在該領域仍然缺乏深入瞭解。」
金教授和彭教授均認為,家族企業的其中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他們有更長遠的目光。相比之下,非家族企業較集中關注短期利益,主要原因是非家族企業的職業經理人任期一般只有5至10年,但家族企業的領導人則希望能夠將企業管治傳承給下一代。
此外,家族企業的擁有人和行政總裁通常是同一人,因此負責人和代理人間利益一致。 金教授表示:「相比起非家族企業,家族企業的決策過程更快更有效率。」他強調全世界各地的家族企業都有這共通點,並非只局限於亞洲。金教授亦注意到家族企業普遍有更謹慎的量入為出文化,但他亦說:「家族企業不會隨意僱用或裁員,工作環境較穩定。他們一般不會因為經濟環境逆轉便輕易裁員,目光較長遠,他們亦只會在真正有需要的時候才會聘用新員工。」
彭教授說道:「中國的家族企業常被比喻成榕樹。榕樹的幼苗飄落到泥土中,生根發芽,成為支持母樹的枝苗。」一棵樹也因此成長為綠茵濃濃的蒼天大樹。「這就好比一個家族的後代,每一個兒子都立志開拓不同的業務,以進一步支持了家族企業發展。」而榕樹歷來像徵著力量、堅定、堅韌、健康和長壽。
家族企業面對巨大挑戰
家族企業面對很多挑戰,包括教育及文化轉變。許多家族企業的創辦人均沒有機會接受正統教育,因此他們十分希望讓下一代得到良好教育。金教授說:「大部份第二代子女均留學海外,當中許多人就讀於常春藤(Ivy League)名校。畢業後,他們的思想已從亞洲的集體主義思維變成西方的個人主義思維,成為思想西化的中國人。」
金教授強調,促進企業發展需要四個條件:承擔、自信、知識和熱忱。但繼承人可能有自己的想法及志向,不一定能同時符合這四個條件。此外,傳統思想認為應由男性下一代平等繼承家業,讓繼承人結構變得非常複雜,而一些繼承人需要放棄高薪的工作,比如任職投資銀行,擔負起管理家族企業責任,這些都讓傳承家族企業變得不太吸引人。
家族企業面對的另一個問題是缺乏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彭教授表示,中國人有創業精神,但在產品開發和品牌建設上,則缺乏創新,傾向於抄襲。這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缺乏安全感,尤其是在中國內地,這樣不利於長期投資,也不利於家族企業成員信任家庭以外的人。
「你或許知道,現時中國許多成功商家均持有美國護照,顯示他們缺乏安全感和信心。這種情況不單出現在中國,也出現在其他亞洲國家。」金教授表示。「很多亞洲國家在過去的150年中受過殖民統治,政治環境並不穩定。中國的法律體制尚未完善,法律往往會被本地化及詮釋。很多移居東南亞國家的中國人,亦很切實遇到政權變更或被歧視等問題,所以他們未必能建立歸屬感,準備隨時離開。」
全新研究計劃
研究中心最近啟動了一項全新項目,研究家族企業繼承人的出生次序問題。彭教授解釋道:「在中國,一般由長子繼承家族生意,而不是第二個兒子。但有心理學和社會學的研究顯示,長子一般更保守,而次子通常更具創新和創業精神。而創業精神對家族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她補充:「在現今瞬息萬變的商業環境中,如果因循守舊,不願意變革,企業還能生存嗎?」
此外,彭教授目前正與兩家機構合作,研究中國的家族企業如何融資,以及私募基金的角色問題。有關研究將建基數據,以量化形式進行。彭教授說:「金融研究者傾向採用量化方式研究,著重分析數字。誠然,很多私有的家族企業都不願意公開太多資訊,所以很難做到量化研究。」
質化方式是研究家族企業的另一種合適方法,通常採用案例分析,讓主流大眾及學生更容易明白和接受。科大最近研究的案例包括太平洋咖啡、Crown Pacific,以及其士集團。金教授表示:「我和學生都喜歡研究這類本地企業,因為可以邀請案例中的參與者現身說法,亦讓同學有機會當面提出問題。」
科大陳江和亞洲家族企業與創業研究中心希望通過案例分析,啟發學生,無論是管理自己的家族企業、與其他家族企業合作,或是希望進入中國市場服務當地的家族企業,幫助學生為社會及商界作出影響與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