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價格通常是搜尋書籍等同類產品的主要目標。然而,對於搜尋差異化產品(如耐用消費品)這種更複雜的過程,人們知之甚少。 Bart J. Bronnenberg、金埈範和Carl F. Mela通過研究消費者對數碼相機的網上搜索行為來著手彌補這一差距。他們研究消費者如何搜尋相對昂貴和差異化的耐用品,歸納搜索範圍,搜索結果對個人選擇的參考價值,搜索如何隨時間變化,以及消費者使用哪些搜索策略查找與決策有關的資訊。他們使用龐大的資料集來做到這一點,該資料集能捕捉詳細的消費者搜索和屬性資訊。

他們發現數碼相機的線上搜索範圍很廣,涉及產品、賣家和時間。購買數碼相機前,消費者在兩周內六次上網,平均進行14次線上搜索,流覽三個品牌、六個型號和四個領域。即使搜索活動廣泛,搜索也僅限於極小的產品範圍,並且所選相機幾乎總是處於搜索到但未選中的相機所跨越的“子空間”中。甚至在早期搜索過程中也是如此,而在後期搜索過程中更是如此。此外,消費者通常會重新審視先前已經搜索過的替代品。近三分之一的搜索是重新審視,這種行為在最終選擇替代品的人中最突出。大約70%的消費者只在一家網上零售商搜索他們線上購買的相機。因此,消費者先選擇一個特定的相機型號,然後再在各家零售商中對比這款相機的“定價”,這種做法並不常見。相比之下,消費者在給定的零售商搜索不同的相機是很常見的。

消費者從上和下兩方面“放大”屬性級別(產品功能的類別)。同時,已搜索的平均屬性級別在整個搜索過程中仍然接近常數。其他動態因素在搜索過程中顯而易見。所選擇的替代品是“發現的”,即最先搜索過,後來在搜索範圍內。接下來,消費者傾向于在較早的搜索階段使用更通用的關鍵字,稍後改用具體的關鍵字。最後,搜尋網頁面之間相隔的日曆時間隨著選擇時間的臨近而加速:換言之,搜索第一台相機所耗費的時間比搜索最後一台相機長。

搜索過程中顯露的偏好與選擇所透漏的偏好非常相似,這一事實意味著搜索對於發現偏好是有用的。行銷人員可以使用這些資訊來更好地預測購買情況,並提出對消費者和企業均有利的建議。企業或許可以使用早期搜索歷史來定向發送訊息,並隨著搜索的進行而更好地推薦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