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金融行業在現代經濟中起著核心作用,這一點可以從2007 - 2009年全球金融危機對宏觀經濟產生廣泛而深遠的衝擊看出。金融行業可以通過至少兩個管道影響“實體經濟”:涉及生產商品和服務的部分,即資本融資,以及投資機會資訊的產生。

Jess Benhabib、劉學文和王鵬飛探討了金融行業可如何通過資訊管道影響實體經濟。傳統觀點認為,價格通過發出相關資訊的信號,在自由市場有助於有效地分配經濟資源。不同于這一傳統觀點的是,作者認為,金融市場在分配資源方面所起的資訊作用可能會受到投資者情緒的損害。受到情緒驅動的資產價格又可能影響實體活動,並造成宏觀經濟波動。

他們用一個由投資者與工人的閉聯集組成的簡單基線三期模型來表現其觀點。在該模型中,投資者是初始資本所有者,從0期活到1期。工人從1期活到2期。經濟中僅有的基本面不確定因素是2期中的全要素生產率(TFP - 不能以勞動力等投入的增長來解釋的產出增長)的衝擊他們假設,在基線情況下,只有投資者擁有關於TFP衝擊的資訊。該衝擊直接影響工人在2期的資本持有回報率,這些資本是工人1期的勞動所得儲蓄,因而也是他們在1期供給勞動力的動機。由於資本和勞動力在生產中相輔相成,1期的勞動力供給反過來影響投資者從0期持有至1期的資本回報率。在這種經濟環境下,0期投資者需要預測1期的就業和產出水準。另一方面,形成有關投資者行為的預期後,工人可以從0期的資本價格獲得有關2期資本儲蓄回報的資訊。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這種雙向互動是研究人員的“情緒機制”核心。

在該模型經濟中,高產出和高資本需求的“旺盛”金融市場情緒提高資本的價格,這表明實體經濟基本面強勁,從而導致產出和就業的實際激增。假設這些情緒導致投資者相信產出將會激增。那麼他們就會推測資本需求會很高,因此資本回報率也會很高。金融市場的競爭在0期推高資本價格;然而,工人們無法判斷高價格是否由投資者的情緒造成,或者其2期的高TFP預示著什麼。他們將高價格部分歸因於高TFP。他們的實際勞動力供給的確將會增加,導致2期產出激增。所以投資者的初始信念將得到證實。

從本質上說,如果投資者認為實體經濟只是因為基本面低迷而受到情緒影響,他們的信念就會在雙向回饋下自我實現。由於金融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資訊回饋,投資者對國家同步的感受可能導致實際同步。該模型表明,情緒衝擊可產生持續的產出、就業和商業週期波動,並在商業週期中給資產價格帶來新的影響。在動態環境下,當前的工人儲蓄成為下一期間的資本存量。因此,資本存量通過儲蓄在各個期間動態相關。在情緒驅動的均衡中,資本積累以及產出和就業不僅受到投資者接收到的私下未來生產率信號的驅動,也受到其情緒的驅動。因此,情緒衝擊可能產生產出和失業的持續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