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融行业在现代经济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一点可以从2007 -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冲击看出。金融行业可以通过至少两个渠道影响“实体经济”:涉及生产商品和服务的部分,即资本融资,以及投资机会信息的产生。
Jess Benhabib、刘学文和王鹏飞探讨了金融行业可如何通过信息渠道影响实体经济。传统观点认为,价格通过发出相关信息的信号,在自由市场有助于有效地分配经济资源。不同于这一传统观点的是,作者认为,金融市场在分配资源方面所起的信息作用可能会受到投资者情绪的损害。受到情绪驱动的资产价格又可能影响实体活动,并造成宏观经济波动。
他们用一个由投资者与工人的闭联集组成的简单基线三期模型来表现其观点。在该模型中,投资者是初始资本所有者,从0期活到1期。工人从1期活到2期。经济中仅有的基本面不确定因素是2期中的全要素生产率(TFP - 不能以劳动力等投入的增长来解释的产出增长)的冲击他们假设,在基线情况下,只有投资者拥有关于TFP冲击的信息。该冲击直接影响工人在2期的资本持有回报率,这些资本是工人1期的劳动所得储蓄,因而也是他们在1期供给劳动力的动机。由于资本和劳动力在生产中相辅相成,1期的劳动力供给反过来影响投资者从0期持有至1期的资本回报率。在这种经济环境下,0期投资者需要预测1期的就业和产出水平。另一方面,形成有关投资者行为的预期后,工人可以从0期的资本价格获得有关2期资本储蓄回报的信息。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这种双向互动是研究人员的“情绪机制”核心。
在该模型经济中,高产出和高资本需求的“旺盛”金融市场情绪提高资本的价格,这表明实体经济基本面强劲,从而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实际激增。假设这些情绪导致投资者相信产出将会激增。那么他们就会推测资本需求会很高,因此资本回报率也会很高。金融市场的竞争在0期推高资本价格;然而,工人们无法判断高价格是否由投资者的情绪造成,或者其2期的高TFP预示着什么。他们将高价格部分归因于高TFP。他们的实际劳动力供给的确将会增加,导致2期产出激增。所以投资者的初始信念将得到证实。
从本质上说,如果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只是因为基本面低迷而受到情绪影响,他们的信念就会在双向反馈下自我实现。由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之间的信息反馈,投资者对国家同步的感受可能导致实际同步。该模型表明,情绪冲击可产生持续的产出、就业和商业周期波动,并在商业周期中给资产价格带来新的影响。在动态环境下,当前的工人储蓄成为下一期间的资本存量。因此,资本存量通过储蓄在各个期间动态相关。在情绪驱动的均衡中,资本积累以及产出和就业不仅受到投资者接收到的私下未来生产率信号的驱动,也受到其情绪的驱动。因此,情绪冲击可能产生产出和失业的持续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