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在商店外面排起長隊,迫不及待地等著購買剛上市的熱門產品,這種情景,誰也不陌生。“購物狂熱”是媒體最喜歡報導的主題,對此人人都有自己的見解,許多人甚至還可能加入過這樣的長隊,等待購買手機或遊戲機。2010年,蘋果發佈iPad 2時,香港發生了最著名的購物狂熱之一,那天人們甚至在傾盆大雨中排起了一條條長龍。實際上,蘋果店員樂得向等候在外的顧客發放帶有蘋果標誌的雨傘和雨衣。
之所以會排長隊,是因為每家店上的iPad數量有限,先來先得。有些顧客願意出高得多的價格,在黑市購得產品。排長隊和黃牛倒賣讓顧客怨聲載道,蘋果公司只好規定,顧客參加每日抽獎,並向專賣店出示抽中的確認郵件,才能購買iPad,而且每次不能超過兩部。
一家公司故意造成市場供不應求的局面,被限購的顧客更覺得物以稀為貴,就會發生購物狂熱。這種做法在許多產品中都是司空見慣的,比如豪車、時裝,特別是手機、電子遊戲和遊戲控制台等電子產品。造成短缺的原因可能有需求預測錯誤、零部件供應問題或生產問題;儘管如此,這種情況反復發生,特別是創新產品的發佈階段,只能說明這其實是故意為之。
這方面的研究為數不多,考慮的主要是靜態模型,反映的是公司只出售產品一次的情況,比如體育比賽或音樂會的門票、限量版產品和一次性拍賣。但是,當公司長時間反復推出商品時,這種靜態模型的預測就無法立足,大多數工業製成品都是這樣,因為公司想要服務於被排除在最初銷售範圍之外的顧客。既然如此,反正產品今後仍然有售,為什麼顧客要急於趁早購買呢?Pascal Courty和Javad Nasiry提出一個動態模型,說明繼最初購物狂熱的是「無狂熱的銷售期」。
他們發展了一個模型,生產與銷售發生在兩個時期,並以銷售、價格和稀缺性等動態因素為特徵。他們證明,公司誘發購物狂熱,而不是將供應與需求匹配,由此帶來的收益在經濟上是極為可觀的,他們還研究了在何種條件下購物狂熱最理想。最後,他們計算了顧客被排除在最初發佈階段之外而遭受的損失,即顧客絕望度的衡量尺度,並證明這種損失可能非常顯著。這說明了為什麼顧客不惜投入各種資源(比如排隊等待)來儘早獲取好處的原因,為什麼在轉售市場價格要高得多。
本研究為分析動態語境下的購物狂熱提供了一個易於處理而便捷的框架。當顧客對產品估值相當不確定,以及顧客不看重未來(但並未過度)時,就會發生購物狂熱。他們證明,公司和顧客缺乏耐心會如何影響到狂熱的深度和廣度,並證明未能在狂熱中獲得好處所帶來的損失可能會很巨大。同樣,公司從狂熱政策中獲得的經濟利益可能是極大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司無法把握未來價格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