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人们在商店外面排起长队,迫不及待地等着购买刚上市的热门产品,这种情景,谁也不陌生。“购物狂热”是媒体最喜欢报道的主题,对此人人都有自己的见解,许多人甚至还可能加入过这样的长队,等待购买手机或游戏机。2010年,苹果发布iPad 2时,香港发生了最著名的购物狂热之一,那天人们甚至在倾盆大雨中排起了一条条长龙。实际上,苹果店员乐得向等候在外的顾客发放带有苹果标志的雨伞和雨衣。

之所以会排长队,是因为每家店上的iPad数量有限,先来先得。有些顾客愿意出高得多的价格,在黑市購得产品。排长队和黄牛倒卖让顾客怨声载道,苹果公司只好规定,顾客参加每日抽奖,并向专卖店出示抽中的确认邮件,才能购买iPad,而且每次不能超过两部。

一家公司故意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局面,被限购的顾客更觉得物以稀为贵,就会发生购物狂热。这种做法在许多产品中都是司空见惯的,比如豪车、时装,特别是手机、电子游戏和游戏控制台等电子产品。造成短缺的原因可能有需求预测错误、零部件供应问题或生产问题;尽管如此,这种情况反复发生,特别是创新产品的发布阶段,只能说明这其实是故意为之。

这方面的研究为数不多,考虑的主要是静态模型,反映的是公司只出售产品一次的情况,比如体育比赛或音乐会的门票、限量版产品和一次性拍卖。但是,当公司长时间反复推出商品时,这种静态模型的预测就无法立足,大多数工业制成品都是这样,因为公司想要服务于被排除在最初销售范围之外的顾客。既然如此,反正产品今后仍然有售,为什么顾客要急于趁早购买呢?Pascal Courty和Javad Nasiry提出一个动态模型,说明继最初购物狂热的是「无狂热的销售期」。

他们发展了一个模型,生产与销售发生在两个时期,并以销售、价格和稀缺性等动态因素为特征。他们证明,公司诱发购物狂热,而不是将供应与需求匹配,由此带来的收益在经济上是极为可观的,他们还研究了在何种条件下购物狂热最理想。最后,他们计算了顾客被排除在最初发布阶段之外而遭受的损失,即顾客绝望度的衡量尺度,并证明这种损失可能非常显著。这说明了为什么顾客不惜投入各种资源(比如排队等待)来尽早获取好处的原因,为什么在转售市场价格要高得多。

本研究为分析动态语境下的购物狂热提供了一个易于处理而便捷的框架。当顾客对产品估值相当不确定,以及顾客不看重未来(但并未过度)时,就会发生购物狂热。他们证明,公司和顾客缺乏耐心会如何影响到狂热的深度和广度,并证明未能在狂热中获得好处所带来的损失可能会很巨大。同样,公司从狂热政策中获得的经济利益可能是极大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公司无法把握未来价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