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在一家服裝店聽到店員對另一位顧客說:“您的時尚品味太好了。”這位顧客聽了這番「奉承話」,料想會很高興,但是單單目擊這番交流對旁觀者也會發生影響:這種交流會引發複雜而矛盾的情感,最終可能會影響他們的購買決定。
Elaine Chan和石豁達在一項研究中得出了上述結論。他們對觀察“真誠奉承”的效應特別感興趣,即購物之後(而非之前)聽到另一位顧客受到奉承所引發的那種效 應。如果是顧客購物前,則可能會認為店員說奉承話是想做成生意。儘管其他研究提出,旁觀者對真誠的奉承會產生正面的反應,但作者不敢苟同。
“旁觀者甚至對無可懷疑的奉承也會產生負面反應,因為看到別人受到奉承會不自覺地引發社會比較,催生嫉妒,進而對奉承者產生負面反應。仔細思考奉承者的真誠應導致更正面的判斷,但最初的負面反應以內隱態度留存下來,”作者說。
內隱(或自發)的態度是即時形成的,像本能的反應那樣,而在旁觀者有時間處理所見情景後,就會出現外顯的態度。
作者用四個試驗檢驗這些觀點。這四個試驗考察店內一名顧客旁觀店員奉承另一位顧客的時尚品味時會有什麼反應。受試者對奉承者的反應以本能反應(即內隱態度,只給受試者很短的時間作出反應)和慎重考慮後的反應(即外顯態度)加以衡量。
第一個試驗確認,是嫉妒在驅動旁觀者對看到的奉承作出反應:被奉承的顧客與旁觀者相似而非不同時,旁觀者更有可能作出負面反應,尤其是內隱反應 —— 證明你把自己與相似的人比較時,嫉妒會比較強烈。
“這一結果印證了我們的論點:旁觀者無法客觀處理奉承;相反地,他們有負面傾向,甚至對真誠的奉承也會做出不良的反應。這種負面傾向限於內隱態度,”作者說。
接 下來,他們發現,如果奉承被認為是真誠的,旁觀者會產生良性嫉妒(促使此人提升自己),但如果奉承被視為不真誠,就會產生惡意嫉妒(促使人產生一種傷害被 嫉妒者的欲望)。但是,由於感到自己不夠好,這兩種嫉妒都會引起失意。而即使目睹了他們認為是真誠的讚揚,這種失意也會使旁觀者最終不喜歡奉承者和被奉承 的人。所有這些仍然是內隱反應,而非外顯的經過慎重考慮後產生的態度。
最後一個實驗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減輕嫉妒的願望可驅使旁觀者採 取行動,這可能會實際上令被奉承者受惠——在本例中,就是引發嫉妒的店員。看到奉承場面的受試者更願意購買時髦昂貴的牛仔褲,而不是不那麼時髦昂貴的牛仔 褲。這樣做,會改善他們的自我感覺,認為自己時尚有範,有助於他們減輕嫉妒感。看到奉承場面與作出購買決定之間有一段時間延遲時,尤其有可能出現這種情 況。“此時,對店員的敵意已經與購買決定脫鉤了,”作者說。
這一結論對行銷人員、銷售人員和其他運用奉承策略的“說服代理”有著有趣的意 義。作者說:“對某個人說的奉承話往往會被另一個人聽到。如果旁觀者在此情況下對銷售人員作出負面反應,意圖贏得目標客戶賞識的好處就會顯著減弱。在這方 面,我們的研究結論為警示和樂觀提供了餘地:旁觀者在態度上會產生負面反應,但他們的後續行為對商店可能是有益的。”
BizStudies
奉承的連鎖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