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想一下,在一家服装店听到店员对另一位顾客说:“您的时尚品味太好了。”这位顾客听了这番「奉承话」,料想会很高兴,但是单单目击这番交流对旁观者也会发生影响:这种交流会引发复杂而矛盾的情感,最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购买决定。
Elaine Chan和石豁达在一项研究中得出了上述结论。他们对观察“真诚奉承”的效应特别感兴趣,即购物之后(而非之前)听到另一位顾客受到奉承所引发的那种效 应。如果是顾客购物前,则可能会认为店员说奉承话是想做成生意。尽管其他研究提出,旁观者对真诚的奉承会产生正面的反应,但作者不敢苟同。
“旁观者甚至对无可怀疑的奉承也会产生负面反应,因为看到别人受到奉承会不自觉地引发社会比较,催生嫉妒,进而对奉承者产生负面反应。仔细思考奉承者的真诚应导致更正面的判断,但最初的负面反应以内隐态度留存下来,”作者说。
内隐(或自发)的态度是即時形成的,像本能的反应那样,而在旁观者有时间处理所见情景后,就会出现外显的态度。
作者用四个试验检验这些观点。这四个试验考察店内一名顾客旁观店员奉承另一位顾客的时尚品味时会有什么反應。受试者对奉承者的反应以本能反应(即内隐态度,只给受试者很短的时间作出反应)和慎重考虑后的反应(即外显态度)加以衡量。
第一个试验确认,是嫉妒在驱动旁观者对看到的奉承作出反应:被奉承的顾客与旁观者相似而非不同时,旁观者更有可能作出负面反应,尤其是内隐反应 —— 证明你把自己与相似的人比较时,嫉妒会比较强烈。
“这一结果印证了我们的论点:旁观者无法客观处理奉承;相反地,他们有负面倾向,甚至对真诚的奉承也会做出不良的反应。这种负面倾向限于内隐态度,”作者说。
接 下来,他们发现,如果奉承被认为是真诚的,旁观者会产生良性嫉妒(促使此人提升自己),但如果奉承被视为不真诚,就会产生恶意嫉妒(促使人产生一种伤害被 嫉妒者的欲望)。但是,由于感到自己不够好,这两种嫉妒都会引起失意。而即使目睹了他们认为是真诚的赞扬,这种失意也会使旁观者最终不喜欢奉承者和被奉承 的人。所有这些仍然是内隐反应,而非外显的经过慎重考虑后产生的态度。
最后一个实验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减轻嫉妒的愿望可驱使旁观者采 取行动,这可能会实际上令被奉承者受惠——在本例中,就是引发嫉妒的店员。看到奉承场面的受试者更愿意购买时髦昂贵的牛仔裤,而不是不那么时髦昂贵的牛仔 裤。这样做,会改善他们的自我感觉,认为自己时尚有范,有助于他们减轻嫉妒感。看到奉承场面与作出购买决定之间有一段时间延迟时,尤其有可能出现这种情 况。“此时,对店员的敌意已经与购买决定脱钩了,”作者说。
这一结论对营销人员、销售人员和其他运用奉承策略的“说服代理”有着有趣的意 义。作者说:“对某个人说的奉承话往往会被另一个人听到。如果旁观者在此情况下对销售人员作出负面反应,意图赢得目标客户赏识的好处就会显著减弱。在这方 面,我们的研究结论为警示和乐观提供了余地:旁观者在态度上会产生负面反应,但他们的后续行为对商店可能是有益的。”
BizStudies
奉承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