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醫療保健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行業之一。在大多數發達國家,醫療保健開支在GDP中的占比超過10%。在美國,2016年的醫療保健開支預計達19.6%。人們如何看待其健康風險將會影響到消費者決策,進而影響經濟和公共政策。因此,有必要加深瞭解人們對健康風險的認知。

Dengfeng Yan和石豁達研究了這個問題,他們思考健康風險認知如何受到兩個要素的影響:“自我肯定 – self-positivity”(當發病率或參考值相當高,而症狀等病例資訊低時低估風險)和“自我否定 – self-negativity”(參考值低而病例資訊高時高估風險)。這是將自我否定納入健康風險認知的少數研究之一。

作者開展了六項研究,顯示自我肯定與自我否定如何就參與者對健康風險問題的”心理距離”而產生影響。這裡的”心理距離”按照社會距離(例如評估你自身的風險或“其他人”的風險)和時間距離(今天所做的事情,比如吸煙,可能會引起將來的健康問題)加以檢測。較大的心理距離與較高的參考值和較低的病例資訊相關,反映出自我肯定偏向。較近的心理距離則相反,與自我否定偏向對應。

例如其中一項車實驗要求大學生先讀一段文字,其中一組讀的是吸煙和酗酒是造成骨質疏鬆症的主要原因,另一組讀的是不喝牛奶是主因,然後要求他們評估自己目前或60歲時得骨質疏鬆症的風險。骨質疏鬆症影響到美國55%的老年人,特別是女性。看過骨質疏鬆症主要由吸煙和酗酒造成的女生,在評估風險時,往往低估其當前風險,反映出自我肯定偏向。但看過骨質疏鬆症是由喝奶不足造成(這是一種更常見的行為)的男性參與者,則高估其當前風險,反映出自我否定偏向。

“先前的研究表明,自我肯定偏向有不利後果,比如不願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最終導致發病率增高。自我否定偏向也可能有顯著的弊病,比如誤判自己患有嚴重疾病,鑒於上網獲取資訊非常容易,出現這種情況的可能性特別大。

“通過記錄兩類偏向,我們的研究為消費者、保健執業者和衛生領域的公共政策專家提供了明確的應用影響。”

其中一個影響是:政策制定者可以如何編寫訊息,鼓勵人們改變行為。例如,拿骨質疏鬆症來說,“強調相對不常見的行為,效果可能不如強調共同的風險行為。實際上,在疾病參考值高的人群中(本例中的婦女),強調吸煙和酗酒等非常見行為的訊息,實際上反而可能產生反作用。這很可能會引發自我肯定效應,導致他們輕視當前風險。”

總體而言,可以通過提高病例風險的認知,例如強調頻繁發生的風險行為,來減輕自我肯定。提高疾病參考值的認知,比如強調症狀可能與常見病而非罕見病相關,來減輕自我否定。

“此外,我們的調查結果表明,看醫生而不是自我診斷是明智的行為,因為病人是‘其他人’,醫生將更有可能考慮疾病的參考值,而不是完全受病例症狀的影響。這有可能會降低對相對常見病的否定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