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準則對各家上市公司和市場上的投資者都至關重要。會計準則改進時,其好處應該延伸到所有經濟實體和機構。張國昌的研究表明,即使整體市場的經濟表現得到改善,對各家公司而言,也仍有贏輸之分。
他提出了一個理論模型,揭示會計準則的品質如何影響實體投資和社會福利,然後得出上述結論。
對各家公司的影響不一,是因為會計準則的變化會影響每家公司的 “最低資本回報率”(也就是投資者對公司投資回報的最低要求)。公司的最低資本回報率取決於由會計計量誤差和經濟不確定性所帶來的風險。當會計準則改進時,會計計量誤差下降, 最低資本回報率隨之變化,但變動幅度因公司而異。
會計準則改進後,由於計量誤差的下降, 公司的風險也下降, 本來回報率沒有達到最低回報率的項目此時變得可以接受。這造成總體市場投資組合的擴張,最終引發各個專案在經濟體中的重新排序。
但是,即便改進後的會計準則造成總體的資本成本下降及實體經濟擴張,某些風險類別的公司最終反而會面臨資金成本的提高和價值下減的後果,而另一些公司則情況改善。
張國昌教授說:“資本的重新配置導致某些以前遭到否決的專案進入實體經濟,而以前被接納的專案則被擠出。高品質的會計準則會降低某些公司的資金成本,但會提高另一些公司的資金成本。因此,會計準則的變化對公司的影響各不相同,既有贏家,也有輸家。”
這些研究發現意義特別重大,這是因為先前對會計品質的研究大多側重在單個公司層面的效應,而本研究則考慮會計準則的品質及其所帶來的宏觀及微觀層面的影響。它對政策制定者有著重要意義。
張教授說:“研究結果表明,實施會計規則和政策時,想要得到經濟體中所有企業的一致支持是不可能的,即便在社會福利明確提高的情況下亦然。準則的制定者應該意識到,準則的變更實際上可能將資源從經濟體的某些領域系統性地引向其它領域。”
“因此,在制定財務報告準則時,準則的制定者需要考慮會計品質的許多效應,這些效應通過不同管道影響金融活動和實體活動,包括通過最低資本回報率產生的效應,並在這些因素中達到適當平衡。”
BizStudies
改進會計準則,好處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