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形對金融決策有害無益?
原則上,大多數人認為,金融決策有賴於在一段時間裡平衡風險與回報。然而,在實踐中,消費者如何權衡特定股票的利弊呢?人們如何預測未來的股價波動?人們又如何決定何時買入、持有或賣出股票?鑒於經驗不足(41%的美國人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屬於C、D或F級),非專業投資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建議作出此類決定。通常,這些建議源於銀行、券商和金融資料提供商(比如彭博、路透)。但是,鑒於現代科技所能提供的資訊多得難以消化,金融服務提供者通常歸納其所謂的“市場情報”,降低其詮釋難度。而最常用來表述一段時間表現的方法是圖形(即定量資訊的圖形顯示)。實際上,大多數從業者都能讓消費者定制相關資料的視覺顯示。借助于深奧微妙但使用者友好的圖形介面,股票、債券、大宗商品和外匯市場都能一目了然地查看。
鑒於金融決策對個人及社會福利所具有的含義,目前的研究考查定量資訊的圖形顯示可如何影響到資訊處理,並最終影響到投資決策。
我們發現了什麼?
通過將實驗操控與眼動跟蹤技術結合,我們在五項研究中發現,股票的最後交易日對投資行為有著特別高(過高!)的重要性。具體而言,描繪股價收漲(收跌)的圖形造成第二天上漲(下跌)預測,並因此而將更多(更少)的錢投資於現在。即便隨機生成股價分佈,來模擬市場態勢猶豫不決(即無趨勢)的時期,也會出現顯著的投資不對稱(最高可達75%)。此時,最近的股價波動不比早先的更有診斷性。但是,我們發現,它們的確影響決策並最終可能對投資者造成相當危害。我們把這種現象稱為端點錨定效應。 
該研究對消費者、公司和決策者的意義
過去15年,線上交易平臺(如e-Trade, Fidelity)蓬勃發展,使經驗不足的私人投資者得以參與到迄今為止只能由金融專業人士參與的活動。因此,外行投資者的人數不僅在美國飆升,而且在歐洲和亞洲也在飆升。從全球來看,我們預計數百萬人懷著對美好未來的憧憬而在金融市場賭博散財。
與專業投資者一樣,私人投資者依靠現成的圖形,來詮釋過往市場表現,並預測未來趨勢。因此,目前的研究結果不僅對消費者提出了忠告,也對從業者和監管機構提出了忠告。的確,端點錨定效應等偏差很容易導致突然出售(或買入)資產、傾斜的投資組合配置以及其他非理性行為。因此,瞭解資料的顯示如何影響到投資行為從管理和社會角度上都很重要。為此,我們的實驗之一(即第2項研究)發現,圖形顯示鼓勵端點錨定效應,而數字顯示(即數位表格)則緩解這種行為。因此,以稍遜“感性”的方式傳達定量資訊有時可能是有益的。由於其視覺性質,圖形的確更有可能促成感性處理和直觀決策。相比之下,數字顯示可能不太容易落入這樣的陷阱。
過去,金融市場已多次反復(例如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泡沫,1987年的股市崩盤,1997年的亞洲危機以及2008年的次貸危機)。每次,個人層面的行為都積聚成市場層面的崩潰。鑒於我們越來越多地依賴圖形來傳達金融資訊,理解資料詮釋中的偏差(比如端點錨定效應)將幫助(i)金融服務提供者完善其表現資料的顯示方式;(ii)外行及專業投資者免于有害的直觀推斷;以及(iii)決策者組織財務資訊的傳播,避免市場恐慌。我們的研究結果反映了管限產品包裝的規則,可能有助於體現(並可能規管)圍繞金融產品的宣傳。
          BizStudies
      
        圖形對金融決策有害無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