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则上,大多数人认为,金融决策有赖于在一段时间里平衡风险与回报。然而,在实践中,消费者如何权衡特定股票的利弊呢?人们如何预测未来的股价波动?人们又如何决定何时买入、持有或卖出股票?鉴于经验不足(41%的美国人认为自己的金融知识属于C、D或F级),非专业投资者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外部建议作出此类决定。通常,这些建议源于银行、券商和金融数据提供商(比如彭博、路透)。但是,鉴于现代科技所能提供的信息多得难以消化,金融服务提供商通常归纳其所谓的“市场情报”,降低其诠释难度。而最常用来表述一段时间表现的方法是图形(即定量信息的图形显示)。实际上,大多数从业者都能让消费者定制相关数据的视觉显示。借助于深奥微妙但用户友好的图形界面,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和外汇市场都能一目了然地查看。
鉴于金融决策对个人及社会福利所具有的含义,目前的研究考查定量信息的图形显示可如何影响到信息处理,并最终影响到投资决策。
我们发现了什么?
通过将实验操控与眼动跟踪技术结合,我们在五项研究中发现,股票的最后交易日对投资行为有着特别高(过高!)的重要性。具体而言,描绘股价收涨(收跌)的图形造成第二天上涨(下跌)预测,并因此而将更多(更少)的钱投资于现在。即便随机生成股价分布,来模拟市场态势犹豫不决(即无趋势)的时期,也会出现显著的投资不对称(最高可达75%)。此时,最近的股价波动不比早先的更有诊断性。但是,我们发现,它们的确影响决策并最终可能对投资者造成相当危害。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端点锚定效应。 
该研究对消费者、公司和决策者的意义
过去15年,在线交易平台(如e-Trade, Fidelity)蓬勃发展,使经验不足的私人投资者得以参与到迄今为止只能由金融专业人士参与的活动。因此,外行投资者的人数不仅在美国飙升,而且在欧洲和亚洲也在飙升。从全球来看,我们预计数百万人怀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而在金融市场赌博散财。
与专业投资者一样,私人投资者依靠现成的图形,来诠释过往市场表现,并预测未来趋势。因此,目前的研究结果不仅对消费者提出了忠告,也对从业者和监管机构提出了忠告。的确,端点锚定效应等偏差很容易导致突然出售(或买入)资产、倾斜的投资组合配置以及其他非理性行为。因此,了解数据的显示如何影响到投资行为从管理和社会角度上都很重要。为此,我们的实验之一(即第2项研究)发现,图形显示鼓励端点锚定效应,而数字显示(即数字表格)则缓解这种行为。因此,以稍逊“感性”的方式传达定量信息有时可能是有益的。由于其视觉性质,图形的确更有可能促成感性处理和直观决策。相比之下,数字显示可能不太容易落入这样的陷阱。
过去,金融市场已多次反复(例如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泡沫,1987年的股市崩盘,1997年的亚洲危机以及2008年的次贷危机)。每次,个人层面的行为都积聚成市场层面的崩溃。鉴于我们越来越多地依赖图形来传达金融信息,理解数据诠释中的偏差(比如端点锚定效应)将帮助(i)金融服务提供商完善其表现数据的显示方式;(ii)外行及专业投资者免于有害的直观推断;以及(iii)决策者组织财务信息的传播,避免市场恐慌。我们的研究结果反映了管限产品包装的规则,可能有助于体现(并可能规管)围绕金融产品的宣传。
          BizStudies
      
        图形对金融决策有害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