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買股票、彩票或金融產品,感到自己遭到社會排斥的人都更願意追求風險更大但潛在獲利也更大的投資機會。
這是Rod Duclos、萬雯和薑宇威的研究結果。他們把這種行為與經歷社會排斥的人對金錢作用的更高認知聯繫起來。
他們指出:“在社會體系中,人們通過兩種主要手段,即名氣和金錢,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由於金錢和群體資格能幫助一個人得到類似的好處,當消費者尋求和/或保持社會關係的努力受阻時,往往會以金錢作為名氣的替代品。
“我們的預測是,在缺乏社會支援的情況下,孤立的消費者需要更多的金錢來獲得他們需要從社會體系中得到的東西。因此,經歷社會排斥會強化金錢對獲取世間利益的作用。對金錢的渴望接踵而來,促使他們作出風險更大但潛在獲利更高的財務決策。”
四個實驗室試驗和一項真實調查為證明這一論點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試驗對環境經過悉心安排,刻意令參與者感到自己受到排斥,或讓參與者回憶自己曾經受到排斥的經歷。在經濟利益問題上,處於受排斥狀態的人屢次選擇採取風險更高的行為,比如選擇勝算較低但獎金更高的彩票。其中一項試驗發現,他們下更高(但沒有把握的)賭注的幾率比接受較低但有把握的現金幾率高出兩倍。
試驗排除了這種行為的其他推動因素,包括負面情感,特別是悲哀和自尊。他們還證明,社會排斥之所以與高風險行為相關,很可能是由參與者對金錢的看法造成的。作者說:“受到排斥的消費者認為金錢更能幫助他們獲取自己想從世界上得到的東西。”
但是,這種信念也是可以操縱的。當參與者看了一篇表面上看似毫無關係的文章(該文認為金錢無法在生活中提供更大的自由度或控制)時,社會排斥組的冒險行為消失了。
對586人進行的真實調查,雖然無法得出定論,但也為作者的論點提供了依據。該調查發現,長期受排斥的人,其財務組合風險更高,參加賭馬和娛樂博彩等行為的頻率也更高。
這些研究結果有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在美國等地,獨自生活的人數量不斷增加,面臨孤獨的風險更大。
研究結果可能對消費者有正面價值,比如告誡他們在與朋友分手後或分手餘波未盡時,不要作出重要的金融決定。
政府部門和消費者維權組織還可以借鑒研究結果,調查和監管金融行業的銷售行為。
作者說:“鑒於社會排斥具有產生冒險行為的後果,一些不講道德的行銷人員往往會在談判期間,在身體或心理上使潛在客戶處於與世隔絕的狀態,因為這樣做可帶來更高的傭金。其他人則可能把目標對準很可能承受著社會排斥的群體,比如老年人、離婚和鰥寡人士。因此,消費者意識到不擇手段的金融服務提供者所採取的把戲後,會從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