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設想一下,你一直在迫切地等待一部好萊塢大片的上映。此時你正與其他興奮的影迷(其中大多數是青少年)一起排長隊,等待第一晚首映。就在你等待之際,一家當地電視台的工作人員來到現場,認出了你這位重要的商學院教授。他們開始采訪你,攝像機開始轉起來。可能會發生以下兩種情況之一。一種情況是你對這一巧遇付之一笑,因為你對這部電影滿懷期待,感到非常激動。另一種情況是你心中感到非常窘迫,因為你開始思忖別人現在會怎麼看你。
在我們對事件的體驗中,視角起到很重要的作用。Iris W. Hung和Anirban Mukhopadhyay的研究表明,我們是把自己視為演員,如第一種情形,還是把自己視為看客,如第二種情形,可能會影響到我們所感受的情緒的強度。
他們證明,更多地以“演員”視角關注自己,會導致更加強烈的唯樂式情緒,如喜悅、憂傷和興奮,而更多地以“看客”視角關注自己,則會導致更加強烈的自我意識情緒,如窘迫、自豪和內疚。
作者說:“我們的出發點是這一命題:人們用來看待給定事件的‘視覺視角’,即他們是把自己視為事件的演員還是看客,促使他們關注情景中的不同信息。演員往往更多地關注情景,而看客則更多地關注情景中的自己。因此,這些視角會影響人們評價情景的方式。”
這些作用的依據來自三個實驗。第一個實驗是讓本科生想像自己在期中放假,要麼去參加聚會,要麼留在家裡學習。先用演員視角或看客視角給學生做好鋪墊。
用演員視角做鋪墊的學生說,當他們被告知要去參加聚會時,感到很激動,而被告知選擇了學習,錯過歡慶活動時,感到非常難過;而看客的反應則是選擇參加聚會時感到內疚,而選擇學習時感到自豪。
作者說:“由於演員更有可能出席情景式境地,比如誘惑,選擇縱容自己會導致更強烈的唯樂式愉悅。看客則更有可能從別人的視角評價自己,並對這些評價作出推斷,具有更強烈的自我意識情緒。”
第二個實驗類似於第一個,但要求參與者回憶過去的自控困境。他們還接受了與情景無關的情緒測試,來證明視覺視角僅關系到在給定情景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緒。
第三個實驗把測試延伸到產品發布會活動,並考察其他情緒,如窘迫和興奮。視覺視角再次強化了不相關的情緒。
作者斷言:“個人用於處理信息的視覺視角能影響其想像自己在某種情景中的方式以及他們對該情景的評估。這些視角可以延伸到事後回顧和事前預想的事件,因此會系統地影響一個人對看似相似的境地所做出的情緒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