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设想一下,你一直在迫切地等待一部好莱坞大片的上映。此时你正与其他兴奋的影迷(其中大多数是青少年)一起排长队,等待第一晚首映。就在你等待之际,一家当地电视台的工作人员来到现场,认出了你这位重要的商学院教授。他们开始采访你,摄像机开始转起来。可能会发生以下两种情况之一。一种情况是你对这一巧遇付之一笑,因为你对这部电影满怀期待,感到非常激动。另一种情况是你心中感到非常窘迫,因为你开始思忖别人现在会怎么看你。
在我们对事件的体验中,视角起到很重要的作用。Iris W. Hung和Anirban Mukhopadhyay的研究表明,我们是把自己视为演员,如第一种情形,还是把自己视为看客,如第二种情形,可能会影响到我们所感受的情绪的强度。
他们证明,更多地以“演员”视角关注自己,会导致更加强烈的唯乐式情绪,如喜悦丶忧伤和兴奋,而更多地以“看客”视角关注自己,则会导致更加强烈的自我意识情绪,如窘迫丶自豪和内疚。
作者说:“我们的出发点是这一命题:人们用来看待给定事件的‘视觉视角’,即他们是把自己视为事件的演员还是看客,促使他们关注情景中的不同信息。演员往往更多地关注情景,而看客则更多地关注情景中的自己。因此,这些视角会影响人们评价情景的方式。”
这些作用的依据来自三个实验。第一个实验是让本科生想象自己在期中放假,要么去参加聚会,要么留在家里学习。先用演员视角或看客视角给学生做好铺垫。
用演员视角做铺垫的学生说,当他们被告知要去参加聚会时,感到很激动,而被告知选择了学习,错过欢庆活动时,感到非常难过;而看客的反应则是选择参加聚会时感到内疚,而选择学习时感到自豪。
作者说:“由于演员更有可能出席情景式境地,比如诱惑,选择纵容自己会导致更强烈的唯乐式愉悦。看客则更有可能从别人的视角评价自己,并对这些评价作出推断,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情绪。”
第二个实验类似于第一个,但要求参与者回忆过去的自控困境。他们还接受了与情景无关的情绪测试,来证明视觉视角仅关系到在给定情景中具有代表性的情绪。
第三个实验把测试延伸到产品发布会活动,并考察其他情绪,如窘迫和兴奋。视觉视角再次强化了不相关的情绪。
作者断言:“个人用于处理信息的视觉视角能影响其想象自己在某种情景中的方式以及他们对该情景的评估。这些视角可以延伸到事后回顾和事前预想的事件,因此会系统地影响一个人对看似相似的境地所做出的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