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事會通常由企業界視為領導的人組成。但是,正如一堆廚子壞一鍋湯,太多的人想要同時做領導,也未必有利於公司的財務績效。
而按照清晰的「非正式等級關係」論資排輩的董事會,對公司產生的影響可能優於董事等級不太鮮明的董事會。這是何今宇和黃智在一項研究中得出的結論。
此類等級關係之所以重要,有兩個原因。作者說:「首先,一年中開董事會的次數通常很少,且每次會議都很短。如果沒有指導董事室互動的有效方法,董事對公司績效就不太可能作出具體的貢獻。」
其次,董事的職責範圍既籠統又模糊,因此往往難以制定正式的規則或程式,來有效指導董事的工作。
「在其他因素相同的情況下,更明晰的『等級關係』能説明董事提高互動效率,其結果往往反映在決策的改善上,進而改善公司的財務績效。」
董事任職的董事會數量可以作為非正式等級關係的衡量尺度,原因是這有可能反映該董事在企業界的地位。在眾多董事會任職的董事,在董事會的非正式等級大概高於僅在一兩個董事會任職的董事。而等級關係的明晰性可以按照董事會成員擔任董事職務的數量差異加以衡量。
作者用2001至2007年的資料,在530家美國公司中檢驗這些論點,來確認非正式等級關係與公司財務績效之間的關聯。
董事會中非正式等級關係較清晰的公司,業績較好。如果這些公司高出董事會差異度平均值一個標準差,其資產回報(ROA)正變動就會比低於該平均值一個標準差的公司高出2.8%。鑒於樣本中的平均ROA約為2%,這一結果就顯得尤其重大。
在非正式等級關係處於中層位置的董事人數也強化了非正式等級關係的明晰性與公司績效之間的關係。
作者說:「高層位置的人士往往有安全感,而低層位置的人士往往晉階困難,因此可能對攀爬非正式等級相對缺乏興趣。不過,中層人士覬覦高層人士所享有的報酬,同時所處的地位也好于低層人士,所以他們更有晉階的動力。因此他們更有可能注意並按照非正式的等級秩序和其他董事互動。」
非正式等級關係對公司績效的作用在更小的董事會裡更大,原因是董事會開會次數往往較少,記住少數人的等級關係也較容易。
作者還考查了董事會的工作環境。如果公司過往績效差,涉足動態行業(在這樣的行業會經常發生難以預料的變化),則清晰的非正式等級關係作用更大。
這是考查公司董事會非正式等級關係的首個大規模研究項目。研究表明,公司通過認可和培育董事之間的非正式等級關係,也許可以改進公司治理。
作者說:「聘請聲望卓著的董事可能難度很大且費用高昂。董事會不一定非找這樣的董事不可,原因是董事中間的等級差異是相對的。『全明星』董事會不一定有利於有效的董事會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