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分析師在投資過程中非常重要。投資者花鉅款獲取他們的建議和預測資料,因此他們對發現表現最佳的分析師懷有濃厚興趣是可以理解的。《機構投資者》(II)和《華爾街日報》(WSJ)的年度排名是兩項引人注目的衡量指標。
這兩份出版物都給「明星」分析師排出座次,排名結果會顯著提升榜上有名者的地位。《機構投資者》不提供有關其甄選標準的更多資訊,並被批為受歡迎度競賽,而《華爾街日報》聲稱其排名完全由表現決定。但是兩者是否差別很大?它們對投資者有無價值?
李系及其研究夥伴調查了1993至2005年期間5,941名分析師的表現,發現兩項排名基本上都是受歡迎度競賽。更糟的是,兩項排名都不是分析師未來投資表現品質的好指標。
作者說:「我們發現,排名沒有任何顯著的投資價值。在成為明星後,《華爾街日報》明星的表現實際上顯著不如其他分析師,《機構投資者》的明星在投資建議上也沒有什麼不同之處。同樣,在成為明星後,在收益預測準確度上,《機構投資者》和《華爾街日報》的明星並未顯著不同於非明星。」
作者還發現要成為《機構投資者》所甄選的明星,任何可能增加在投票人面前亮相的相關因素是最最重要到。相比之下,推薦股票的表現精確度對成為明星影響最低(3.83%)。即使對於希望再次進入《機構投資者》年度排名的現有明星,亮相率仍是最主要的因素。所以要成為《機構投資者》所甄選的明星亮,最重要的不是推薦事後回報最後的股票,而是增加投票人面前的亮相率。
華爾街日報》明星的情況則相當不同。其推薦股票的表現是一個人能否進入明星榜單以及次年能否再度進入排名的很重要的因素。不過,在排名中考慮的甄選標準仍偏重於亮相率。
作者說:「《華爾街日報》排名中的分析師必須涵蓋行業內五隻或更多的合資格股票,且通常情況下,其中至少兩隻必須名列十大股票。2001年,4,000多名分析師僅有1,370名符合條件。像《機構投資者》的甄選過程一樣,為小機構工作的分析師處於不利境地,原因是中小機構通常注重中小盤股票的分析,這些股票名列業內十大股票的概率要低得多。」
作者說,儘管兩項排名確有不同之處,即《機構投資者》更像俱樂部,而《華爾街日報》則像錦標賽,但它們都有資格標準,這些標準是重要的入選門檻。雖然這些門檻表面上與亮相率無關,他們事實上讓這些排名成為受歡迎度競賽。
它們對投資者沒有什麼價值,因此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作者說:「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可以通過儘量降低明確的和不明確的資格要求的影響,改進排名。即便一些資格要求是無法避免的,現行標準的影響也過度了。」
BizStudies
華爾街金融分析師排名是選美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