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是一種情緒性的負面經歷,不僅使人失去收入,而且擾亂他們的日常生活、身份和日常社交關係。但是,求職開始後,會發生什麼呢?儘管有關這一專題的研究可謂汗牛充棟,但大多數研究都以時間上的某個特定瞬間為重點。但求職可持續數周和數月。
在這段時間,個人將在動機、求職強度和心理健康上經歷波動。心理健康本身受到求職的影響,也可能影響求職。香港科大的朱靜以及Connie R. Wanberg、Ruth Kanfer和Zhen Zhang揭示了其中涉及的較長期的過程,以及這些過程如何互相作用,從而幫助或阻礙人們求職。
作者調查177名新近失業者達20周時間或直至他們重新受僱(以時間短者為準),判定他們的動機特質(人們想要達到的目標)及其自我調節狀態(他們嘗試調整情緒、注意力和表現的程度)如何影響其求職及其心理健康。
作者說:「失業經歷原本就是一個自我調節過程。個人必須自行決定求職的表現與強度,且他們很少收到有關其效能的回饋。還有許許多多的問題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提出挑戰,比如掌控機會和技能運用機會少,缺錢,失去寶貴的社會地位。」
「在此背景下,必須調節情緒,管理失望和挫折感、對財務困難的擔憂以及對失業感到的困窘。需要有堅持下去的動機,即便家裏可能有煩心事、多次遭到拒絕或討厭求職過程也能繼續努力求職。」
他們的研究表明,具備方法導向型動機特質的人(即他們的目標是追求個人成長或發展能力),在整個失業過程中表現出較高水準的求職強度和心理健康。以前的研究已經證明,求職強度基本等同於找到工作的成功度。
但是,具有回避導向型動機特質的個人(即他們的目標涉及避免擔憂、防止情緒困擾或履行義務等事項),在整個失業過程中表現出較低水準的心理健康,不過他們的求職強度未因此受到影響。
解釋方法導向型和回避導向型動機特質對求職強度影響的一個重要因素是自我調節狀態―「動機控制」,即有意轉移注意力、目標設定和策略,從而堅持求職。有意思的是,這一因素對求職強度的影響大於另一自我調節狀態-「自我挫敗」的意識和思想,後者似乎沒有太大的影響。
這些發現證實了影響個人失業經歷的一些因素,但作者還想知道這些因素與再就業結果有何關係。
「失業初期求職強度和心理健康的初始水準較高者,獲取面試的成功率更高,而在整個求職過程中保持高水準求職強度者,得到面試的次數更多,找到工作也更快。這與以前的研究結果一致。」
「不過,我們的研究結果也表明,儘管保持求職強度很重要,但一個人在求職開始時的心理健康也在求職結果中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建議求職者和為求職者提供幫助的組織機構,監測並保持其求職力度,比如培養個人運用自我調節策略,給他們的求職活動「打氣」。作者說:「這對提高求職強度可能是有效的,並且通過削弱回避導向型特質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還可以賦予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保護。」
BizStudies
失業之後:求職經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