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投資更多或總資產增長更多的公司很可能會經歷奇怪的結果:較低風險調整後股票回報。這種結果稱為投資或資產增長反常現象,研究者對此頗感興趣,並嘗試對此作出解釋。

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學派,一種是行為學派,另一種是理性學派。行為學派的觀點是投資者太遲緩,未能把公司投資資訊納入股價,因而造成錯誤定價。理性學派的觀點是當預期回報較低時,公司投資較多,而當預期回報較高時,投資較少。這引起了投資與後續股票回報之間的負向關係。

那麼,哪種理論是正確的?抑或兩者都正確?後者的可能性吸引了F.Y. Eric C. Lam和魏國強的注意。他們的研究有助於彌合兩種理論之間的差距。他們以套利限制代表行為理論,以投資摩擦代表理性理論。

套利限制說認為,套利有風險、代價高並有限制,所以,如果資產增值反常現象是錯誤定價造成的,那麼對難以套利的股票而言,這種現象會更加顯著。

由於投資摩擦的緣故,比如公司年齡,公司對其預期回報的變動反應降低。所以,對於給定的資本成本變動,投資摩擦較高時,其投資變動會較小,從而導致較強的資產增長反常現象。

作者說:「由於套利限制和投資摩擦的衡量是高度相關的,這兩個解釋對反常現象應作出相似的預測。如果是這樣,那麼支持一種解釋的依據應能支持另一種。」因此,只能通過共同檢驗兩種假設,才能找出它們在理解反常現象中的相對重要性。

他們檢驗了兩種假設的相對重要性,根據套利限制或投資摩擦的給定衡量尺度劃分子樣本,對這些子樣本進行資產增長回報的橫截面回歸分析。他們用四個套利限制衡量尺度(套利風險、資訊不確定性、股東成熟度和潛在交易成本)和四個投資摩擦衡量尺度(公司年齡、資產規模、支出比例和信用評級)研究美國公司自1971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間的數據。他們還檢驗了價值加權回報和均等加權回報。

在分別檢驗每個假設時,檢驗結果對兩種假設都有異常強烈而相似的支持。在兩個互相對抗的假設之間進行方向對比時,每個假設都得到數量相當且相近的證據支持。均等加權檢驗的結果比價值加權檢驗的結果要強得多。此外,不支持任一假設的證據很少,不到1%。

作者說:「的確,支援每種解釋的證據數量都差不多。此外,在對小型和大型公司進行均等加權分析時,兩種解釋在解釋資產增值反常現象上似乎是相輔相成的。」

但是,在以公司特徵為對照條件時,或給大公司更多權重時,這一證據顯著減弱。特別是,特異的回報波動性似乎是對資產增值反常現象具有可靠效應的唯一一個套利限制衡量尺度,而公司年齡似乎是具有可靠效應的唯一一個投資摩擦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