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投资更多或总资产增长更多的公司很可能会经历奇怪的结果:较低风险调整后股票回报。这种结果称为投资或资产增长反常现象,研究者对此颇感兴趣,并尝试对此作出解释。

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学派,一种是行为学派,另一种是理性学派。行为学派的观点是投资者太迟缓,未能把公司投资信息纳入股价,因而造成错误定价。理性学派的观点是当预期回报较低时,公司投资较多,而当预期回报较高时,投资较少。这引起了投资与后续股票回报之间的负向关系。

那么,哪种理论是正确的?抑或两者都正确?后者的可能性吸引了F.Y. Eric C. Lam和魏国强的注意。他们的研究有助于弥合两种理论之间的差距。他们以套利限制代表行为理论,以投资摩擦代表理性理论。

套利限制说认为,套利有风险、代价高并有限制,所以,如果资产增值反常现象是错误定价造成的,那么对难以套利的股票而言,这种现象会更加显著。

由于投资摩擦的缘故,比如公司年龄,公司对其预期回报的变动反应降低。所以,对于给定的资本成本变动,投资摩擦较高时,其投资变动会较小,从而导致较强的资产增长反常现象。

作者说:「由于套利限制和投资摩擦的衡量是高度相关的,这两个解释对反常现象应作出相似的预测。如果是这样,那么支持一种解释的依据应能支持另一种。」因此,只能通过共同检验两种假设,才能找出它们在理解反常现象中的相对重要性。

他们检验了两种假设的相对重要性,根据套利限制或投资摩擦的给定衡量尺度划分子样本,对这些子样本进行资产增长回报的横截面回归分析。他们用四个套利限制衡量尺度(套利风险、信息不确定性、股东成熟度和潜在交易成本)和四个投资摩擦衡量尺度(公司年龄、资产规模、支出比例和信用评级)研究美国公司自1971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数据。他们还检验了价值加权回报和均等加权回报。

在分别检验每个假设时,检验结果对两种假设都有异常强烈而相似的支持。在两个互相对抗的假设之间进行方向对比时,每个假设都得到数量相当且相近的证据支持。均等加权检验的结果比价值加权检验的结果要强得多。此外,不支持任一假设的证据很少,不到1%。

作者说:「的确,支持每种解释的证据数量都差不多。此外,在对小型和大型公司进行均等加权分析时,两种解释在解释资产增值反常现象上似乎是相辅相成的。」

但是,在以公司特征为对照条件时,或给大公司更多权重时,这一证据显著减弱。特别是,特异的回报波动性似乎是对资产增值反常现象具有可靠效应的唯一一个套利限制衡量尺度,而公司年龄似乎是具有可靠效应的唯一一个投资摩擦衡量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