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生想減肥,決定每天跑五公里,但是剛跑了兩公里,就精疲力盡了。顯然這個目標定得太高了。現在他怎麼辦? 
消費者研究人員對制定目標這個領域很感興趣,他們不僅想知道消費者是如何制定目標的,而且想知道消費者如何著手努力接近目標。迄今為止,研究工作幾乎全都以這一情景為重點:消費者有一個單一目標,要麼找到了實現目標的途徑,要麼半途而廢。 
但是,如果目標並非靜止不變會如何呢?如果依據表現隨著時間推移而改變目標會如何呢?例如,如果王先生調低了目標,改為每天跑四公里會如何?(或者,如果他的跑步成績好於預期,於是調高了目標,改為每天跑六公里,又如何?) 
Chen Wang和Anirban Mukhopadhyay提出了這些問題,設計了一個用於解釋這種情景的模型。 
作者說:「其他研究已經指出,隨著人們在一個領域不斷積累經驗,他們會頻繁調整其進度的預期步調。我們的研究表明,他們也可能動態調整其目標的指標。」
 
他們利用一個現有的概念,即「測試-運作-測試-退出」模型,該模型一直用於描述人們如何著手實現目標。以王先生為例,這一模型可以讓他調整實現目標的步調,但不能調整目標本身。 
作者稍作改動,納入目標調整,並把自己的模型稱為「測試-運作-測試-調整-迴圈」(縮寫是TOTAL)。這一模型以個人隨時間推移更新其目標所遵循的四條原則為基礎。 
一條原則是單調性,即人們按照目標與表現之間的差異,按比例修改其目標,差異越大,目標的修改程度越大。以王先生為例,他的表現越差,修改後的目標就會越低;表現越好,目標就會越高。 
第二條原則是敏感度不斷降低,這關係到目標修正的限度。大的差異對目標修正的影響相對小於範疇較小的差異。比如,王先生還想省錢。他的目標是節省110元,而實際上節省了120元,這時的敏感度小於目標是節省10元而結果省下20元的情況。 
第三和第四條原則與目標背後的動機是內在的(意思是為了內在的滿足感而追求)還是外在的(意思是為了某種外部獎勵而追求)相關。 
作者認為,具有內在動力的目標應導致抱負的最大化,即正差異將導致顯著的上調修正,而負差異將導致相對較小的下調修正。「當人們有內在動力時,即便過去曾經失敗,他們也不願意降低標準。」 
另一方面,由外在動力驅動的目標則沒有這樣的「粘著」性質。如果失敗了,人們下調目標會輕易得多,而如果成功了,則會保持目標不變。 
「追求這些目標是為了外部獎勵而非內在滿足。因此,如果獎勵與目標的達成掛鈎,那麼在進展順利時,人們就沒有改進表現的願望。這基本上意味著,調低目標,使之能輕鬆地達成。因此,對負差異的回應應是顯著的下調。」 
作者做了四個實驗,初步證實了他們對模型的預測。他們的模型包含了消費者行為、心理學、工程和數學建模的元素。 
作者說:「我們相信,這是一個目標導向行為的完整模型,涵蓋了追求、實現、失敗和放棄。它率先提出了多時期的自我調節綜合框架,加深了我們對人的目標導向行為的理解。」
          BizStudies
      
        不斷變動的目標:消費者目標修正行為的動態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