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是判斷品質的良好指針嗎?這是經理和消費者都很想知道的問題,但迄今為止,研究人員觀點不一,眾說紛紜。在有些情況下,研究者發現消費者始終依據價格判斷品質,但在另一些情況下,在把價格與其他產品特徵一起呈現時,價格的影響變弱甚至無效。
一項新研究表明,兩種結論可能都是正確的:消費者會不會把價格當做判斷品質的指針,取決於發生作用的心理因素。
Dengfeng Yan和石豁達證實,心理距離影響到消費者對價格和品質的認知。心理距離可以指與另一個人或遙遠的未來相關的東西。例如,判斷產品品質時,人們認為,其他人更多地以價格的抽象觀點作為提示,而他們自己則更多地依賴具體的產品特性,比如外觀和部件。
作者說:「我們運用解釋水準理論。這一理論的主要前提是心理距離遙遠的客體會按照抽象的高水準解釋加以描述,依賴於一般化圖式,而不是具體的細節,而心理距離近的客體則按照具體的低水準解釋加以描繪,更多地以具體的細節為重點,而不是一般化的抽象概念。」
在一項實驗中,要求參與者根據價格或外觀判斷一盤米飯的味道。大多數人預計價格對其他人的評價會有較大的影響,但他們自己的評價更多地受到外觀的影響。在一項實驗中還測試了時間距離。人們被告知他們明天或兩個月後會買一台筆記本電腦,並獲悉具體的特性(配置高低)以及價格(5,000元或10,000元)。結果表明,如果兩個月後購買,而不是明天購買,則價格因素關係更大。在一種情況下,在要求參與者判斷品質前,先給他們做抽象思維或具體思維的鋪墊。啟動高水準抽象思維時,價格影響更大。
在另一項實驗中,研究人員僅用「優異」或「低劣」來描述產品特性,不提供細節,使之更加抽象,而價格則更加具體(5,199元和10,199元);然後要求參與者想像自己已經購買這台電腦,並對其品質作出判斷。結果是,價格對判斷其自己購買的電腦有更強的影響,而他們認為其他人更多地依賴抽象特性作為判斷指標。
作者說:「我們的中心思想是,消費者對產品品質作出推斷時對某一特定方面的依賴程度,由其與消費者解釋情景的方式的相容性所強化。給予高水準解釋後,比如通過增加心理距離達到的解釋水準,對價格等抽象提示的依賴應增加。但是,給予低水準解釋後,比如更有可能通過降低心理距離達到的解釋水準,對產品特定屬性等具體提示的依賴應增加。」
「我們還提出這樣的觀點:同樣的提示可以是高水準解釋的一部分,也可以是低水準解釋的一部分,這取決於判斷任務。價格的抽象涵義,如價格在表示'優良'中所起的作用,在評估價格判斷時凸顯出來,但是,價格的具體方面,比如與付出金錢相關的可行性考慮,則在評估購買意圖時凸顯出來。」
這一有關價格與特性資訊在何時及為何影響品質判斷的解釋,對消費研究人員以及試圖影響品質認知的人士具有重要意義。
BizStudies
你覺得好的,我不一定覺得好:消費者對價格-品質關係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