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網絡個人化技術,網上商戶可根據顧客喜好推介產品或服務,從而開拓商機。然而,實際運用個人化技術時需要作出不少重要的決定,比紙上談兵複雜得多。當中最關鍵性的是何時向顧客提供推介。
資訊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目前已可因應個別顧客在網站瀏覽及點撃活動提出個人化的產品推介。這種推介是配合顧客的喜好而實時進行的,而非根據顧客的固定個人檔案而提供的。
Shuk Ying Ho、David Bodoff及譚嘉因通過實驗及實地研究探討這個問題,發現網上商戶在進行個人化推介時往往要面對兩難。
他們表示:「如果個人化推介程式設計得宜,延遲得出來的個人化推介會與顧客的喜好更吻合,因為這類推介是經過較長時間觀察顧客而得來的。」
「相反地,如果其他因素不變,則時間越長,提供個人化推介的有效性會減退。因為消費者可能會認為已經找到滿意的產品或服務,無須再花時間搜尋。」
三位作者進行研究,邀請了276名學生瀏覽一間實驗性的個人化網上書店,搜尋然後選擇一本書籍,然後再請一間網上音樂商店的199個用戶搜尋及選擇一首歌曲。個人化推介的時間及種類(可適應或固定)因參加者而異。
研究結果顯示推介的時機及質素互相影響。例如,在音樂研究中,24%的參加者下載了早期的固定推介,但對於後來才提供的固定推介,下載率下跌至4%,顯示當他們有其他選擇時,推介與他們喜好的吻合率下降。
至於實時推介,下載率由早期推介的19%只是稍微下降至後來提供推介的17%。顧客傾向較早做決定,因此時間雖然是一個因素,實時推介更能切合他們的喜好。
在研究中,三位作者亦考慮到可影響抽樣行為的消費者專業知識,他們發現時間的混合效應對專家來說更顯著。
「我們的研究顯示動態內容並不一定可輕易地或完全達到其應有的效果,因為在質素與及時性方面很難做到兩全其美。經理還須於較吻合的配對和及時推介之間作出取捨。在某些情況下-例如用戶瀏覽網站的時間相對較短,延遲推介可能會帶來較大的風險;在另一些情況下,則延遲提供推介會較好。」
「與此同時,我們的研究指出消費者專業知識越高,實時推介的效用越大。這個發現為網上商店提供實質的指引,如果知道用戶普遍是專家,可以延遲提供推介。倘若能將用戶分為專家及新手,更可進一步調校推介的時間性,以獲得最大的效益。」
BizStudies
網絡個人化的時間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