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個人投資者的投資組合往往向本地股票傾斜。例如,在美國,一般家庭將其投資組合的30%投資於總部位於住所250英里半徑以內公司的股票,而在所有上市公司中,平均只有12%的公司總部位於該半徑以內。在中國,個人投資者對其居住省份的公司的投資比市場資本化投資組合所預示的比率高出百分之八。那麼,持有本地股票有什麼好處呢?

一種理論是投資者臨近公司總部,所以能利用非公開信息,並因此取得較高的回報。但是,這方面的證據一直罕見。Mark Seasholes和Ning Zhu對此作了研究,看本地股票是否真的為本地投資者帶來優勢。

他們考查了1991-96年美國43,132個家庭的股票持倉和交易,並以公司總部所在地及持有和交易的股票的表現為重點。他們的發現推翻了持有當地股票的傳統認識。

作者說:「本地持倉組合的表現沒有產生異常表現。在交易上,本地股票的買入價顯著低於本地股票的賣出價。我們的結論是,個人投資者未能將有關本地公司的價值相關資訊納入股價,因而直接否定了現有的研究結果。」

本地股票持倉每年僅跑贏大盤0.8%,其經濟效應並不顯著,這表明,投資者似乎並未掌握有關其所持股票的相關非公開信息。

就交易而言,當地股票的買入價未能優於當地股票的賣出價,也表明投資者沒有這些股票的資訊。按「買入價減賣出價」計算,總體投資組合每年有-1.7%的(負)回報,而限於當地非標普500指數股票時,結果更糟,每年的回報是-2.3%。

作者說:「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如果個人投資者掌握任何有價值的資訊,那麼我們假設該資訊很可能是關於資訊高度不對稱的當地股票的,所以本地非標普500指數的股票原本也會有這種資訊不對稱。但是當我們僅僅關注這類股票時,個人投資者買入並未預報未來價格上漲,且個人投資者賣出並未預報未來價格下跌。實際上,我們看到的恰恰相反。」

作者用不同的指標運行這些資料,比如按照日曆年、本地和外地的不同定義以及資訊不對稱的不同度量。作者用半徑100英里和100公里定義「本地」。其結果在性質上仍然相似。

作者說:「我們的發現表明,參照指數是解決個人投資者所面臨危險的直接辦法。」

「參照指數的投資者能把交易費用降到最低限度,並避免與交易個股相關的損失。總體而言,個人投資者並不掌握其所持有和交易的當地股票的價值相關資訊」,因此試圖用這些股票「跑贏市場」似乎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