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是什麼樣的動機促使消費者購買同一品牌的多個不同品種或口味呢?香港科大的郭亮以優酪乳為實例來研究這個問題:對優酪乳而言,消費者通常會購買多件甚至多種口味。他以此對消費者購物行為的內在原因進行了分析,幫助我們瞭解消費者在作選擇時所進行的考慮。

兩個原因與此相關。一個是消費者偏好的自我消減,或者叫「偏好負依賴性」,即消費者對某一個品種的消費可能會導致將來對同一品種的偏好降低,從而增加了對其他品種的偏好。另一個是消費者在購物時對自己在實際消費時會喜歡什麼具有不確定性,所以消費者有保持「消費靈活性」的意願。這兩種動因都可能會促使消費者在同一次購物中購買不同的品種或者口味。

他說:「雖然偏好正依賴性可增強消費者同時購買相同品種的動力,但偏好負依賴性可增加他們對不同品種的購買。對消費靈活性的需要也可導致消費者同時購買不同的產品。因此,購買不同品種的消費者行為,其內在動機可以是偏好負依賴性或者消費靈活性。」

在研究人員只有購物資訊而沒有消費資訊的情況下,如何能用實證的方法區分開這兩種內在動機呢?這是郭所應對的挑戰,而以前的一般看法認為這一挑戰是無法逾越的。

郭構建了一個模型來測量(購物中的)偏好依賴性以及由效用不確定性導致的對消費靈活性的需求。他把該模型應用於僅有購物資訊的掃描面板資料。資料來自數百個家庭,由A.C. Nielsen提供,涵蓋1986年1月到1988年8月。他仔細地選出單人家庭作為模型估計的校準樣本,以便排除可以導致所觀測到的購物模式的其他解釋。

該模型與資料有很好的擬合度。研究結果表明,儘管人們在不同時侯有消費同一品種的渴望(即偏好正依賴性),但是同時購買不同的品種能提高整體的預期價值,原因是未來不同時間的消費選擇會因此而變得更有靈活性。也就是說,偏好正依賴性和消費靈活性能同時存在,並對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構成影響。郭還強調了同時考慮這兩種效應的重要性,因為忽略一種效應有可能導致對另一種效應的誤導性認識。

資料中的消費者往往會單獨購買混合漿果口味的優酪乳,而不是和其他口味一起購買(比如草莓、櫻桃、藍莓,冰鎮果汁朗姆酒)。郭說:「這表明消費者在購買時對混合漿果這一口味的未來消費效用相當確定,而對其他口味的未來效用則有很大不確定性。」

基於偏好正依賴性的估計結果,郭展示了如何通過免費試用來幫助提高消費者需求:混合漿果口味優酪乳的銷售回報因此增加了21%,但草莓口味的卻沒有多少變化,也許這是因為消費者對草莓口味的內在偏好已經足夠高了,所以很難通過免費試用來提高。

該模型也為測量效用不確定性的程度以及其對需求的影響提供了一種途徑。例如,以櫻桃優酪乳為例,不確定性的增加能把銷量提高33%。郭指出,消費者的效用不確定性可受廣告的影響。

他說:「初步結果表明,只有對於那些具有相對高的效用不確定性以及相對低的內在偏好的品種而言,增加效用的不確定性才可以提高總的需求。這是因為,對這些品種的購買最有可能受消費者保持消費靈活性的意願所驅動。」

總體而言,郭的模型為所觀測到的購物行為提供了有力的實證分析。他說:「此項研究證明,缺乏具體消費資訊不一定會阻止我們以對購物資料的分析為基礎對消費者行為的內在動因進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