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Full Paper

人們以多種不同方式免費貢獻其服務。例如在美國,大約四分之一的成年人向社區團體提供義務服務。在國際上,許多人向Wikipedia和YouTube供稿。他們從中得到什麼?

研究人員對這個話題作了一些討論。許多人認為,由於免費搭車,貢獻者在大群體中會減少其貢獻。理論上,潛在貢獻池中的人越多,他們中的每個人就會貢獻得越少。但是,這一理論不能解釋,即使池中有數百萬人,人們還是會貢獻的現象。

香港科大的張曉泉教授和南加州大學的朱鋒教授以中文維琪百科為背景,考查了貢獻量可如何隨團體大小變動。他們的方法巧妙地利用了中國大陸審查機構的網路封堵所發生的效應。他們發現,隨著用戶人數逐漸減少,供稿人數也隨之減少。經典的「免費搭車」理論無法輕易解釋這一發現。

他們說:「我們把原因歸結於社會效應:供稿者從其供稿中獲得社會利益,日漸縮小的群體規模減少了這些利益。我們發現,看重社會利益的供稿者越多,封堵後他們的供稿數量就降得越厲害。」

中文維琪百科是2002年為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新加坡和其他地區的中文讀者設立的。中國大陸的封堵始於2004年,雖然經過呼籲後解禁了,但2005年10月這些呼籲又被置之腦後。從那時直到2008年夏奧運會開幕,中文維琪百科在中國大陸大多數時候都無法訪問。

這些由外部因素決定的特定時限使中文維琪百科成為一個完美的實驗室,正好可以探討公共利益對貢獻者的影響。此外,維琪百科的性質使研究人員得以通過文章追溯到供稿者,確定封堵後誰仍在使用網站,並確定他們的供稿量在封堵後如何變化。

作者以2005年10月封堵前四周到封堵後四周為時間期限,發現即使未遭到封堵者,其供稿數量也下降了。

他們說:「封堵顯著減少了供稿量,此外,增加的(中文)字數下降幅度甚於刪除的字數。粗略計算表明,由於封堵,個人供稿數量平均下降了42.8%。」

在那些更多地以社會效應為動機而向中文維琪百科供稿的人中,這種效應特別明顯。網站允許供稿者設立用戶頁面和用戶交談頁面,作者認為設立這些頁面的人更有可能通過供稿取得更大的社會利益。

作者說:「願意在這些網頁上寫文章的人在與其他供稿者交往時更活躍,對用戶頁面和用戶交談頁面貢獻更多的人也會對維琪百科貢獻更多文章。我們的研究結果表明,他們受到的封堵影響更大,因此我們認為,社會效應(即社會互動)可能是供稿的一個重要動機。」

總體而言,該研究表明,群體大小可影響貢獻水準,而那些更關注貢獻所帶來的社會效應的人,對群體大小變化的反應甚於不那麼關注社會效應的人。